中和思维书院探讨的问题【0163】:
如何放下个人动机来做事?
讨论共识: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又到了周二的讨论时间,我是今晚(2022年8月16日)的主持人王林,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周二话题的讨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围绕运用中和思维经营健康、家庭、事业等方面践行收获的分享,不能发与此不相干乃至敏感的言论,违规者自行承担责任。
马斯洛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动机的来源就是人自身的需求,人一切的行为动机都是由自身的需求决定,人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产生了不同层次的行为动机;按照这个观点,动机是主观意愿的目标导向。
最近两周的话题,我们一直在讨论精力导向的运用;本周,我们继续深度探索精力导向的运用,如何放下个人动机来做事?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通过您的分享,共同受益。
嘉宾w:
《道德经》第七章: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做事就是建立自身需求上,所以动机明确,一直没有弄明白这两句话的含义,最近一部电影有点感觉。电影《波斯语课》男主角犹太人吉尔斯被德军抓到集中营,随便哪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活不下来,他成功在集中营仅存的活下来了。他像是有动机又像是没有动机。他的动机就是活命。他没有动机,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事前准备充分的,表现出惊人的灵感,边做边思考应对,三明治换书-假冒波斯人-教波斯语-几乎穿帮-找到策略。能够不断激发潜力捕捉身边的资源,如把别人的名字都当成资源来运用为新单词。吉尔斯没有动机帮助他逢凶化吉,心无挂碍的应对。我理解这个角色演绎的“无私”:没有情绪,没有欲望,没有规范的框框。恰恰他放下个人动机,在向军官科赫教波斯语的过程,慢慢积德取得如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成功活下来。
嘉宾L:
心动一念知要害,人都是有私心的,我们的每一个念头背后都隐藏着满足自身需求的动机,因为有“我”,常人做事动机第一念都是为了利己。圣人也有私心,只是他们能放下小“我”,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以出世心行入世事,通过利他达到整体和长远效益最大化。
嘉宾x1:
L老师说的让我对动机有了新体会。平常我们说动机,总觉得是贬义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道德经》云:“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要做事总有其动机或目的,这就要看是为了什么而做?
点评:
褒贬是人之常情,世俗评判,不得不在意,又无需太在意。“为了什么而做”更是如此,有动机很正常。这个问题只针对“精准动念”而言,凡是带着我执法执先入为主,遇事应变总是会有挂碍,再精明的人抉择一错,满盘皆输。
嘉宾z1:
如何放下个人动机来做事?因为掺杂个人的动机在里面,其一做事的时候灵感就被个人动机障碍了,不能有效发挥,其二参与的人也能感觉到,人家慢慢就远离。最终场聚不起来,也就不能长远和整体效益效益最大化。
L老师说这点我有体会,放下小我,在有利益的时候我不去争,别人自然愿意多与你合作,你的能量慢慢就起来了。在与人打交道做到心态1.1:1,她反馈回来,我又1.1:1对她,我始终多付出一些,让对方能多获利一些,这样这个交道就一直下去,从而自己的资源也越来越多,雪球就慢慢滚起来了。
这样别人与你打交道不仅放心而且愿意与你打交道,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口碑,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人们的口碑。累积下来就慢慢建立起了人脉资源,从而就会有更多的机遇,抓住做好。
点评:
Z1老师“灵感就被个人动机障碍了,不能有效发挥”说的就是“精准动念”;她还说到另一点“参与的人也能感觉到,人家慢慢就远离,最终场聚不起来”是说“动机不纯,场能不聚”。这才是中和思维传统智慧运作的根本要领。
嘉宾w:
Z1老师说的我有体会,前几天我和一位老师在交流一个事情,对方听完就告诉我,你把自己的情绪带进去了,你的应对就在人之道上。
嘉宾n:
相信就会看见,是因为有预见性。预见有局限,是因为把个人动机掺杂进去,所以要把预设即我执、法执去掉,对这点我有两个正负案例分享。去年有个乐高机构找我们合作,我们机构出场地并负责招生,对方出老师来上课,以6:4分成,我们得4成,这个项目就顺利开展了。后来楼下机构也找我们合作,提出我们这边有没有上完课的宝宝可以把费用转到楼下培训机构,他们按五成给我们算。再后来又有一家机构提出和我们合作,我自做聪明的说找我们合作的机构都是五五分(当时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对方机构也答应五五分成,本项目推进的没有预想的顺利,但也能先开一个班,当我们正在积极沟通家长报名开班时,对方机构突然说暂时不在我们这里开班了,当时给我当头一棒,这两周的付出就白费了。对方也在评估人力物力,别人觉得不划算,肯定就不愿意合作啦!
点评:
N老师举了三个案例:前两个顺势而为,所以如意成功。后一个起心动念,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每个人都会起心动念,只是不涉及商道,就没有引起注意。“如何放下个人动机来做事”指的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嘉宾z2:
嘉宾n老师的案例好生动!我理解就是“外其身”,从场外观看人心人性和需求,再以协助者的身份,顺势而为,从而“成其私”。
嘉宾y:
嘉宾n老师分享的案例,我也有体会,我理解的个人动机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动机是出世心行入世事还是入世心行入世事。这个与自己的心量与格局有关。人性的弱点在特定的环境中都有私欲,修行慢慢放下对感情和物质不依赖,跳出来运作,反观自己的漏,过了一个点就好一点。
嘉宾L:
我理解:做事有动机不存在好坏之分,我们做每件事都有动机,只是每一个动机如果都跟名,利,权,情等欲望有关,有了欲望做事就容易陷入目标导向,陷入目标导向就容易形成执念和框框,这个时候做事就是做死活路,无法激活生命力。电影《波斯语课》里的假波斯人最初的动机是除了能活下来没有其它的目标,所以他能够见招拆招,最终放下自己的个人动机后反而迎来活着离开的转机。而电影《隐入尘烟》中男主角怀揣着改善生活的动机,有目标但不知道如何有效运作,最终从有希望到希望破灭,人的生命活力也就没有了。
嘉宾C:
放下个人动机,之前被轻易解读为高尚。我以前觉得做人的层次观念是:利己利人、利人利己、舍己利人。转了一圈才豁然,后2个原来是从高尚飘向了空中楼阁。我肯定有私,这个私就是成就自己。只是为了达到这个愿望,最佳的决策是出世心(放下个人动机)行入世事。
当然也可以入世心行入世事,高明的人入世心行出世事来达到愿望,但是根据规律,前者容易陷入套路,后者基础不稳容易崩盘。所以综合起来,还是出世心行入世事最划算。
嘉宾z2:
我之前也是主观意识很强,总想说服别人听我的,觉得自己的才是正确的,落入执念中,现在慢慢调整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感觉对方接收不到信息,我就学会闭嘴,待对方情绪不错,愿意交流时,再抱着探讨的心态交流,效果会好很多,不会那么堵。
嘉宾n:
对于这次事件我也进行了反思,没有做到心态1.1:1,把自己的利益看的太重。今年暑假班我们根据家长的需求尝试开设了一个幼小衔接班,因为是新项目所以报名的人不多,为了明年本项目能推进的更好,今年五岁多的孩子就是明年的准客户,有个上暑假班的宝宝5.5岁,个儿长的高,又想学习,有天幼小衔接班上拼音课,我问她想不想去学习,她说想,她在班里上课的情况我也发给了妈妈,妈妈看了很欣慰,说平时没发现孩子这么爱学习,还说回去问问孩子想不想上这个班(这个班的价格要高三分之一),上幼小衔接班不是家长的刚需,我就顺势说这个课就算是我送给这个孩子的,明年再上吧!
后面只要是上拼音课都把这个孩子叫上了,这个孩子回家还给妈妈汇报学校学到的知识,就是这样一个举动为这次疫情停课退费做了一个铺垫,这个孩子这次暑假报名的需求是七月没人带孩子报了一个月,谁知道突然疫情停课,八月开学了,妈妈说有人带孩子就不过来上暑假班了,委婉的给我说退费的事,我也和她沟通了我们的方案顺延、转成其它课程,或者明年来上,妈妈都觉得不合适,说回去和爸爸商量一下,我心理已经做好了退费的准备,结果第二天妈妈回话说后面接着过来上课。究其原因就是之前的操作在妈妈那里留下了好印象,所以说才有回旋的余地。
老师指导我们把父母沙龙做起来,家长喜欢什么样的主题,开在什么时间家长比较方便,这些细节都需要精准动念,一点一点调,平时沟通了解家长的需求,有一个做一个,慢慢把场域做起来。
嘉宾i:
嘉宾n老师分享的案例,我也有体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项目,它的运营成本不同,不能一成不变,需要灵活变通。成本核算也需要因人、因时、因事,这样内心平静不刻意追求利,就没有患得患失后的落差情绪。我的理解事,只要做事把“我”看得太重,事后的果都会打折扣,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小遗憾。
点赞:
“核算”无需高尚,但“只要做事太看重我,事后的果都会打折扣”!
嘉宾a :
我觉得不可能放下个人动机的,只是这个动机是考虑长远和整体效益最大化还是只考虑自己。个人动机合道就有活路,越来越兴旺。否则就会衰。这与布场也有关,就像上面嘉宾n老师留下好印象。
嘉宾x1:
有位老师在院子里种了花,这段时间开的特别的好。前两天我从旁边经过,看见那位老师在旁边看花,我对他说你的开的真好,他很不开心的说,是啊,可是有的人把我的花给摘了,本来这花就是开给大家看的,他摘了还看什么呢?当时听了他的话让我楞住了,树枝上不是还有很多盛开的花吗?后来我想想,刚开始的时候,种在院子里是为了让大家一起观赏,一旦有人破坏,心理就不舒服了,动机似乎也就变了。枝上再多的花,在他眼里似乎形成屏障,视而不见。第二天我发现花枯了很多,但也长有很多小花骨,没过两天花又盛开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叫木槿花,一朵凋谢了,一朵又会很快的盛开。所以这朵花的花语叫生生不息。从这事感觉到,如果做一件事没有动机,我们会探索得更多。
嘉宾C:
【波斯语课】中主人公为了活命而创造的假波斯语,运用生命能,潜能得到极大发挥,可以说这就是另类的特异功能。【隐入烟尘】同样也想活的更好,也在运用生命能,但被情束缚,潜能不能激发。
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差异就在于,放下个人动机的同时又要实现个人目标,谁能尽量减少束缚,谁就可能成功。
嘉宾z2:
很赞同老师们所说的动机关键看是出世心还是入世心。如果我们把动机当作努力方向,再目标量子化,做有缺点的战士,一点点探索、突破,就能渐渐趋近完美。之前在改编故事时,总感到很吃力,有很多卡点,写得头疼,不知道卡点到底在哪里,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突破,便停滞了下来,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并修行。
在这个过程中,也与老师们交流,扩宽了一些思路;同时,参加了一段时间影视人生的探讨和补了一些名著,对故事构成、演绎等有了多一些的感觉,再反观自己改写的故事,便能发现不足之处:一是自己中和思维践行不够,对怎么活出来没有感觉,故即便老师讲了思路,一落笔写出来也是走样的,魂不在;二是对社会、对人心人性的不理解,故事中人物、事件怎么发展想象不出来,违背人性,不合情理;三是故事怎么设计也没有太多思路。发现了不足,便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调整、突破、提升,最近对故事的改编有了更多的感觉,思路也更清晰一些,写起来没那么吃力了。
嘉宾y:
嘉宾z2老师分享的主观意识很强,我也有同感,动机在别人没有需求的时候主动发力容易陷入说教,自以为是的思维程序中,不但积不了德,还很耗。
嘉宾L:
做事的动机决定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学习中和思维的动机就是为了改善人生。上周二老师在最后总结时提醒大家在参与讨论时切忌自顾自说,我理解我自己自顾自说的动机确如老师所说,就是为了展示自己,或是为了得到老师的点赞,这样的探讨肯定是目标导向,如果得到认可就觉得自己修得很好了,如果没有被点赞就难免失落,而没有关注自己在探讨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嘉宾z2;
L老师提到的自顾自说,我也很有感觉,之前的分享也是处于这个状态,老师点赞,会很高兴,老师点评会有失落,现在想要提升,老师点评会沉下来琢磨为什么老师这么说,前后的动机不同,效果大相径庭。
嘉宾a:
今天去活水公园,特价五元钱一杯的茶,我觉得就是在做场,环境和设施都很好,一方面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满足游客的需求,招回头客。多一个客人就多挣一点成本。
思维模式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也让我们学会探索和观察。精准动念很重要。养生也是如此,起心动念不同,决择和效果也不一样。
今天和几位老师在户外喝茶和共学。圈外的人大多认为这么热的天,还在户外。我们却自得其乐:沾天地之气,有阳光又有微风,还有学习和交流,感觉很舒服,这样即适应了环境又强健了身体,身体的适应性更强。
嘉宾x1:
A老师说的对,以做场为动机,效果是长远整体化的,五元的茶费给茶客留下了良好印象,下次还会选在这里。
嘉宾x2:
当我们做事有自己的私欲动机时,即使表面做得冠冕堂皇,对方也是能够感受到我们的起心动念的。同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放下自我意识,多静观,接收宇宙信息,体会对方的动机,练习识人心性,才能做到心动一念知要害。
嘉宾i:
在没有学习中和思维之前,我做任何事的动机都会跟“自我成长”挂钩,但这里的“自我成长”都是术没有道,一开始我做的认真积极,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跟自己内心想要的有区别,就开始懈怠,越懈怠就越不想做了,做到最后勉强做完,但成效都很一般,这样给对方留下强烈的前后反差印象,导致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学习中和思维以后,我现在的动机单纯了很多,做项目就是为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地去践行,找一个合适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运用,检验一把,这一年多以来,发现自己的活路宽了,自己专业的术也提升了,跟自己相比做事更合道了,情绪也少了。更神奇的是一通百通,我把探索的经验运用到孩子身上,今年我和孩子们也都成长啦,在家里相互促进彼此成长、互相提醒换思维模式打破以往框框条条。
嘉宾x1:
嘉宾i老师的分享我特赞同,学习的动机就是为了悟道,然后践行。以前我的动机为了得到更多老师的认同,当对方有意见时,我就会有情绪,现在放下了这些杂念,老老实实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有错误也敢于承认,调整一点算一点。现在感觉自己纠结少了,内心平和很多。
嘉宾a:
“在互动中彼此成长,共同进步”这一点我也有感觉。个人动机都是想调禀性,驾驭好三套马车。禀性难移,有老师们的相互督促、提醒、照镜子;这就是场的吸引力,场域动力吧。
嘉宾h1:
很同意z1老师的观点,放下个人动机应该不是不能有个人动机,应该是后其身而身先的操作,s老师经常引导我相让自己爽,先让别人爽,但是让别人爽不是目的,让自己爽才是,循着这个思路,不断探索先让别人爽后自在的状态,还是颇有感悟。
以前在单位有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是自己先想清楚咋个做比较好,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流程、规则等整理出来,让大家做,大家做的过程中又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情绪,效果也一般,大家做完事情还要我重新整理完善,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耗神耗力,同事们也得不到提升,在老师的指导下,换一种思维模式,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放下我的意见、我的想法、我的执念,让大家说咋个做,大家觉得咋个舒服咋个整,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提出可能的问题,大家想咋个办,我也不管做的效果咋样,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能交差就行了,通过不断的重复这样的过程,明显感觉大家的积极性还是提升了,虽然事情很多,但是总体上自己也感觉轻松多了。
在带两个丫头的过程中也按照这个思路,放下自己的执念,自己为她们好的动机,让她们选择她们要做的事情,只给规则,只讲因果规律,在规则下去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即便做不好也没关系,在对事情进行复盘就好,在带她两个的过程中自己这个我还是时有出现,多感谢h2老师及时的提醒,让我的想法及时的灭掉,也不断的调整自己。
点赞:
“不断探索先让别人爽后自在的状态”,从“当官”思维中跳出来。
嘉宾L:
良好的个人动机如果没有在道上运行,很难导向良好的实际结果。比如在亲子教育中,一类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自由又独立,快乐又健康,采用爱的教育,不干预孩子,让孩子自然成长,结果几年后孩子成了熊孩子。而另一类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成功人士,不遗余力全方位对孩子进行培养,结果孩子要么压抑要么逆反。究其根本就是所有的动机都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而不是孩子的真心需求。
嘉宾j:
L老师好:你对家长的动机把握精准。今天和MD王老师一起探索交流了一位家长(妈妈)。女儿开学高一,不想去读书了。这个妈妈就是软硬兼施逼孩子按照她的方式生活。通过这次探索,王老师对应上了很多自己同样的处理模式。以人为镜照自己。而我对这次交流抱的是体验探索的心态,就没有融入自己的期待值,发现心定得下来了,没有象原来那种巴不得对方两三下调整过来,更多的去观人心起念,包括自己与对方的。
嘉宾w:
天气热,户外喝茶降价,买空调涨价。动机也是因时、因人,根据场域变化而变化。
嘉宾a:
是的,这也体现了精准动念:如果按常人的思维,这么热的天一般是不会在户外活动的。人的适应力和潜力是无穷的,就像《波斯语课》主人公,向死而生,是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当向死而生的时候就是无我的状态吧。
嘉宾r:
前段时间中庸班一位老师主持小组活动,因为是线上活动,有幸参加了讨论。结束以后,他非常诚恳的请我对他的主持进行点评,我把感受的分享给了他,让他自己也昧一下。第二天回馈:晚上他也在反思,以后不再犯同样的漏,非常感谢我对他的的帮助。其实我只是随缘帮他一下,并提供思路: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对当时场域的影响是什么?
由于我是真心的付出,对方能感受得到,就如Z2老师刚刚所说:在与别人相处时,才放心和愿意与你交往”,所以现在身边也聚集了一些人气,我们也在互动中彼此成长,共同进步。
嘉宾w:
五年前,我参加小区业委会选举,成为业委会副主任,主任做了半年做不下去辞职了。我代理了主任2个月,不拿钱的公益把我耗得筋疲力尽。感觉自己“无私”,实际自己的动机,有控盘的执念和图好名声的愿望。我就尝试慢慢调整思路,把自己的那点东西放下,在支部、物业、业委会分别积德,因为没有做事刻意当回事,做起来也轻松,平时上班,实际参与的开会、公益的事情不多,每次参加都尽可能关注效果,几年下来,最近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公益的心态做经营,以经营的思路做公益。同样的思路,在工作中还运用的不好,还是在动机上又不同。
点赞:
“感觉自己无私,实际有控盘和图好名声的愿望”,一念之差运气转佳!
嘉宾p:
谢谢各位老师的分享。“与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们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关键看我们怎么操作,把自己的使命融入众生利益而不是只盯着个人一亩三分地,外其身而身存,这是合道的路径,无往而不胜。这是老子的智慧。
只要这个动机并非纯粹利已。我以前总是骨子里有“褒贬”“好坏”“对错”,比如今晚话题“个人动机”印入眼帘立马就与贬义挂勾,一上来就给自己堵塞了一半的话路,还叹息自己“怎么跟不上趟”。
我觉得重要的一点就是别把自己的事看得那么重看得那么大,以至于忽略了他人(把自己与他人割裂开来)、无视场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我在办《春雷》时曾天脑袋里转的就是怎么把他做好做漂亮做出色,却忽略了伙伴们这个场域,更没去设身处地为他们想过需求,好像对自己以外视而不见也从未闻,而干活时又觉得人手少“调”不动。用世间话说这就是自私心迷了窍。现在意识到了,突然有种轻松感,因为找到了问题症结、有了方向,一事当前先替他人着想,就像郑老师王老师分享的心态1.1:1,现在有了一种能帮到别人的自豪而自信大增。
嘉宾u:
我认为,如何放下个人动机来做事是放下我执和法执以出世心来行事。学习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放下动机,是要放下自己当时当事不合道的动机,以长远效益最大化做事。
嘉宾i:
放下个人动机做事,就好比今天分享一下,之前我一直默默的关注与学习,但是不敢在群里发声,我的动机就不纯,怕丢面子,怕自己分享不好被老师们笑话,怕丢丑....,这就是我惯有的模式,为了突破自己,今天我放下所有的动机,打破原有思维程序,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为破圈和换思维,分享时没有任何压力,今天我感觉自己又重生啦。
嘉宾p:
由嘉宾a老师分享的茶水费想到,定价五元低价,让更多人因价位亲民而前往,分享,做场,场就是价值;好几十块一杯茶,是卖茶,卖钱,虽也有场,但场被局限,聚起来难。这个定价背后有起心动态,有道。
主持人:
今天这个探讨话题不太精准,“马斯洛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动机的来源就是人自身的需求,人一切的行为动机都是由自身的需求决定,人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产生了不同层次的行为动机;按照这个观点,动机是主观意愿的目标导向。”需求与动机有相关性,但是不等于动机!
需求属于生命“道法自然”的生生不息。动机除了需求的显现,还包括臆想、一厢情愿,过度的奢望、贪婪等等,所以包含贬义。马斯洛从科学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也有局限,定义不够精准,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有兴趣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