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交流探讨【0115】: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之(十二):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理解运用。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又到了周二的讨论时间,我是中和思维书院周二读书会主持人王林,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周二话题的讨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围绕运用中和思维经营健康、家庭、事业等方面践行收获的分享,不能发与此不相干乃至敏感的言论,违规者自行承担责任。
今天(2021年9月14日)我们讨论的主题: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之(十二):“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理解运用。
今天的讨论源于《道德经》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们常说“人争一口气”,在常人的思路“为就是争,争就是为”。《道德经》在多处提到的是“不争”,现在问题来了,既然“为”就是“争”,那么,不争又如何去为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运作思路,不与人争,才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才能不居功而能有功,通过您的分享,帮助别人打开思路,共同受益。
嘉宾s:
我一直不理解这句话,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
嘉宾w:
今天话题是上一期话题“控盘与操盘有何不同”的提高版。走出控盘的思路误区,如何实现人生运作整体和长远效益的最大化呢?“后其身、外其身”就是整体场域的运作思路,不是刻意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而是“道法自然”,为社会、身边人营造生生不息的场域而成就众人,成就的人越多,“身先、身存”也成就了自己。
嘉宾q:
我字面意思不理解。
嘉宾w: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我人生运作思路所欠缺的,上午我也没有想明白怎么讨论,下午想,要不就从我的思路抛砖引玉,来学习大家的分享。我的思维里,曾经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控盘的资本,当这个人不顺我意时,我会认为这个人是白眼狼,贴上这个标签后,会对别人看不顺眼,只要手上有权,就会给别人过不去。
嘉宾q:
好像觉得所有的事都要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才有安全感,但会觉得累,不被理解。你这样说,倒是有点感觉。
嘉宾w:
Q老师,我觉得对“事”和“人”的可控还不同,对“事”的可控,是知深浅的;对“人”的可控,如果是“合道者亲,背道者疏”的运用,是识人性的提升;如果是以顺自己意愿的运作,这样是耗能,肯定会累的。
嘉宾h:
我对“外其身”的理解是把自己置身事外,抽离出来,心不陷入进执念中,也就是“以出世心行入世事”。“后其身”,就是在帮助他人过程中,成就自己。
点评:
学习理论可以学h老师;学习运用可以学w老师。这样就可以入门了。
嘉宾w:
我体会,探索“后其身、外其身”的思路,我要从修性补漏开始。《中庸上下察》讲到:人因禀性欲望思维观念产生情绪就会偏离中道。禀性欲望思维观念四个点,我的禀性有对权力的关注,一旦有权力会引发控盘的欲望。补漏围着修性来补,事半功倍。
嘉宾m:
我理解“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其本质的涵义与中和思维提倡的“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是相通的,当我们不以世俗的名利、地位、成功等标准做事,而是以“帮助他人成就自己”的思维模式做事,就会实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嘉宾h:
最近2天,我在和人相处中,洞察到自己平时和人对立,而不自知。因为总是“内其身,先其身”。周一读书会的家长A找到我,说我应该给孩子在读书会课堂上讲心态1.1:1,出世心行入世事,积德聚能布场,等等之类的概念,不管孩子懂不懂,先给孩子铺垫在那里,这样孩子听中庸课才会有些感觉。我第一反应是:这位家长在否认我。所以我立即进入对立状态,假装温柔地说:“每节课我都会给孩子铺垫这些内容,贯穿始终,我一直在讲这些内容呀。”对方沉默,“我就是提一个意见,我现在发现要给我家孩子多讲中和思维的理念。”我太关注自己利益得失,因此收到对方的否定之意,所以对立的状态持续了几分钟。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不对,立即调整自己,回到出世心上,并去琢磨对方的需求。
嘉宾h:
从中我悟到:
1.人心只要在入世心上,就会落入执念,就会偏离道。
2.人性不能被否认,直接的,间接的,隐喻的,对方都会有相应的对立能量回向到自己身上来。
3.我的人性,只要自己认为自己做得有理,就会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受不得半点委屈、否认、指责。
4.人性,遇到问题,就会外归因,给自己找舒适区。
后来我自己在外其身,把自己的执念,自我意识放下后,才读懂对方一点点需求:
1.对方认同中和思维,想自己的孩子也立即掌握所有的基础概念。
2.对方突然开始觉醒,想要进步。
3.对方把自己引导孩子的责任交给读书会,希望读书会解决孩子所有问题,这样她可以直接坐享其成。这在骨子里是弱势文化思维,同时又是强势群体的霸权行径。我琢磨明白这一点点后,就放下了,化解了自己心中的对立,去超越我自己的那个执念,并用曲则全的思路应对。
嘉宾w:
学习h老师的分享,首先要打破的是人心的执念。
嘉宾x1:
“后其身”,在“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中,有这样一句:水教我改变自己,不再与别人争领先,而是让我协助他人克服他们的挑战,在他们成功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场域,从而成就自己。
“外其身”,是把自己处于事外,观察到当时的状况,另辟蹊径,为而不争,避开锋芒,保存实力,就能外其身而身存。
嘉宾m:
“后其身”是与人相处时,保持一种无我的状态,随时将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的觉察到他人的真心需求,满足他人的真心需求。“外其身”是指做事时,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而是将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超然物外,才能不被形势所左右,随时保持清醒。我觉得历史上的人物张良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代表。
嘉宾w:
我前几天和h老师有同样体会,单位三季度评先进,一号提名A同事,我也同意了。事后一想,今年一号有其他情况,好多工作都压在我这里,我对一号算可以吧,为什么不提名我呢?太不够意思了吧。思维观念受后天的影响,做事的目的性,按照“我的”标准行事的执念。老师曾经在课堂讲到,提拔干部如果有一个人不同意,是什么原因?世俗观念是没有把这个人的关系搞好,实际是没有积到德。“后其身、外其身”是以积德的思路来运作,心态1.1:1运作的“为而不争”是在积累中水到渠成的成就自己。
点评:
理论学习x1老师;运用学习h老师。修行就能进一步。
嘉宾h:
今天周二,和团队小伙伴分享《坛经》。小伙伴提出意见,理论跟高度,让人无法企及,人会觉得自己做不到。因而听着吃力,这种情况持续好多次,我之前都是跟对方较劲过去,今天情绪起来,3秒钟慢慢平复下来,再去观照对方需求。课后也主动去和对方沟通,后来才发现多方需求:希望我讲的内容能与他生活经历有关联,让他能有感觉。我用心态1.1:1告知他,我尽量去找能与他有交集的案例来分享,同时也告知对方,我在实际情况和修行水平目前还有差距。希望对方能理解,同时读书会是大家共同探索着成长。事后我琢磨到,主要原因其实是我在对方心目中的德没有积够。对方对我的印象有本能的对立和排斥,所以会自动进入对立程序。在对方状态好时,就不会有这种感觉。
嘉宾x1:
以前我会遇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很少去考虑从根本上去寻找原因。结果,经常出现相同的困扰,其实就是自己常深陷其中,纠结是非,无法体察到对方的需要,总会去要求身边人。这段时间开始寻找边界,与我无关的事,或没有受影响就不去干预,感觉自己轻松了很多。
嘉宾w:
X1老师对“后其身、外其身”的分享打开了我的局限,太棒了。
嘉宾h:
通过这2件事,让我意识到,自己平时修心调性还在补之前不懂人心人性的课,还没有补起来,花了那么多时间调整还是不懂人心人性。所以现在我打算改变修行方式,以积德聚能思维再连通调心修性,走出去,开放自己,这样准备先探索一段时间。当我去关注身边人的需求时,发现自己自然就放下了我执,把别人需求放在自己需求前面,我内心反而更平静和自在。
嘉宾m:
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之所以无法做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因为在事情来临时,首先想的是,我能得到什么,我的利益会不会有损失。当落入这种思维模式,就会被事牵着走,就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样,失去判断力。
嘉宾a: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我也不太理解,摘录出来是否合适?我是这样理解的:后其身而身先,与格局相关,比如毛主席不用亲自上阵打仗,而是布局(布场)做战,赤壁之战取胜,共产党取胜.……伟人只有一个,应用于生活中,我们三套马车也需不断提升考虑长远、整体效益,这是我们常人欠缺的。"外其身而身存"比如向死而生、人心死道心活,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生活中学会从他人的分享和教训中吸取经验,防微杜渐,上下察。
嘉宾z1:
我理解后其身而身先,后是精力导向运作,不是争不是抢,通过积德的方式积累,这个先是德者得也,物质能量的转化。外其身而身存,存是存在,生生不息,外其身放下主观意愿,无私无欲。
嘉宾x1:
今天我做饭时,母亲在旁边,我就让她帮忙擦擦碗再洗,她边做边唠叨,说一会吃完饭后洗碗再擦,当时也有一点不舒服,很快我也开始与她一起叨,我说你现在站着没什么事,一起擦擦,如果不想做也行,放在那就好。结果她一边说一边也就做了,现在也觉得不管用什么方式,能把事情搞定就好。
嘉宾a:
是哈,搞定就好,有效就好。
嘉宾m:
比如,处理孩子的问题,如果按照“后其身,外其身”的思路,就可以观察到孩子的行为趋势,在适当的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并处理问题,才能实现有效引导。否则,就会陷入情缘,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当想掌控而无法掌控时,就会与孩子形成对立、较劲儿,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嘉宾z1:
W老师开头提到不争又如何去为呢?为是效法道的无不为,周而复始自然而然的运行,生成天地万物,演化人类社会,成就自己。不争是效法道的无为,没有任何目的、需求。争就会熵增。
点评:
理论学习z1老师;运用学习m老师。就可以又进一步。
嘉宾x1:
能够放下自己的观念和想法,顺势引导不干预,在与他人相处时,察言观色也是在训练自己,成就自己。
嘉宾a:
是的,引导孩子对自己负责,我们也提升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减少对世间的依赖,先把自己搞定。
嘉宾C:
外其生而身存,我的理解是在固有的场域里布场,竞争激烈不易存活,故处众生之所恶,以超前的思辨力,另辟蹊径布场。
嘉宾w:
Z1老师说的对,场域是一争就散,一给就聚。
嘉宾z1:
我在孩子门上贴了一张大大的纸,上面写:“管教有欲望不等于引导”。时刻提醒我自己有没有越位。不把孩子当自己的私有财产就是外其身,同时要做好协助者。比如孩子每天中午回来都会和我交流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以此引导她应对。
嘉宾z2:
我理解的外其身而身存:不陷入局中,站在局外,才能不被牵制,才能看得清楚,活下来,活得好。后其身而身先:当局内人解决不了问题时,而我们能提供解决方案,此时出手,又有效,大家信服,就达到后其身而身先的效果了。
嘉宾t:
我之前对“后其身而身先”的理解有偏差,经常陷入讨好模式,只是表面的不计较,内心其实渴望得到好处。
嘉宾z1: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都在于积德,得人心。有一天我叫姐姐去帮我拿枕头,妹妹也跑去拿,两个人就争起来了,最后妹妹没有争到就开始大哭。姐姐把枕头拿过来了,虽然姐姐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做好了事情,但是没有得人心。后来姐姐反思到:妹妹要拿,我就让她拿,不仅对我没有损失,反而在妹妹那里积德。妹妹反思:没有必要去争,即便争来了枕头也争不来人心,幸福不是靠争来的,而且积德得人心。
嘉宾r:
不与人争名夺利,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练内功,修自己,减少欲望。
嘉宾w: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运作效果,是检验思维观念有没有打破。之前一个事例,一位伙伴在一个项目中,甲方超范围提出的要求,这位伙伴明明都是超范围在付出,由于送的时间晚了,自己还有愧疚的心。儒家文化“君子三畏”的影响,讨好思维的压抑,世俗观念唯命是从的运作是活不出来的。“身先身存”是改善自己的人生,搞明白自己的人生运作想要啥,为特权服务,做的越多自己越辛苦,家人也跟着辛苦,整倒的是自己人。唯有打破世俗观念,惟道是从,用心态1.1:1的思路来运作。
嘉宾t:
我还没从“唯命是从”的模式里跳出来。
嘉宾w:
我也受唯命是从影响比较大的,现在努力一点一点调整。
嘉宾x1:
常人因我执、情执、观念,而不因果规律,故易生同情心,就会替别人承担因果,干预责任,就会生烦恼。
主持人:
对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理解运用。X1老师提出从同情心方面纠偏;W老师提出从惟道是从方面纠偏。这样就可以更上一层楼。
于是大家可以逐渐接近老子提倡的天之道。
老子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从道法自然的境界提倡的,对于个人是指一生;对于民族是指历史。
常人看到的是眼前,所以敢争才能赢,不过这种赢靠不住。输的概率很大;还会得而复失;至少伤人会有隐患。
站在天道看,“后其身而身先”,是指运用精力导向聚能,靠场域提供的机遇换道超车,虽然慢但最终会领先。
同样“外其身而身存",是指运用心态1.1:1,广结善缘布场稳步发展,当靠竞争生存发展的,逐渐淘汰出局后,最终长视久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