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交流探讨【0103】: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之(十一):
怎么理解“德”?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中和思维书院周二读书会主持人晓芳,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周二话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围绕运用中和思维经营健康、家庭、事业等方面践行收获的分享,不能发与此不相干乃至敏感的言论,违规者自行承担责任。
今天(2021年6月22日)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之(十一):怎么理解“德”?这个话题是王老师推荐。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什么是“德”呢?《道德经》给出了答案。老子讲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惟道是从”所体现的“德”,就是“原生道德”。要想有“德”,必须“惟道是从”,必须让“本性”不生妄念,用没有起心动念的“本心”去感受、遵循、运用、聚集、吸收“道”的能量。人只有“道法自然”,才能具有“德”这种能量,才能象“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从而成就自己。通常世俗观念对“道德”的理解是遵循社会规范,是对个人的约束。今天我们结合《道德经》来讨论对“德”的理解,为什么要积德?怎么积德?如何通过积德建立自己的场域,改善人生?通过您的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嘉宾L:
道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原生道德、伦理道德、治民道德、专制道德、遮羞道德、集资道德。
嘉宾h:
L老师您好,我今早体验了一把自我超越的积德体验。积德是为了修自己的思维模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超越人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站在利益他人角度成就自己,这样的价值观导向,能多赢,才能共存,成为命运共同体。
嘉宾L:
H老师您好!我也是一个自我中心很重的人,期待您的分享。
嘉宾h:
今天我早上起床就被公婆要求不准送女儿上学,不准下楼,不准开车,更不准骑电瓶车……公婆越说越势强,我内心的体验也越来越对立。便对公婆说:算命说的是定数,我学了中和思维,命运改善很多了,厄运不会来临……不等我说完,公婆立即大声说到:“我们是找神婆看了的,今年是你本命年,今年的今天有大灾,看了2次都说有。”我还想再说什么,转念一想,算了。这时在旁吃饭的女儿悄悄对我说:“妈妈,这种情况下,您要学会绕,等奶奶说,不要对立、争辩。”可是内心堵着气还是难受,这时先生在一旁也说到,让我不开车、不出门。我的火气更大了。
嘉宾L:
您女儿越来越合道了,棒棒哒。
嘉宾h:
我看着女儿的奶奶送她去上学的身影,我心里很是气愤,于是决定要故意出去转2圈。反正我不迷信,在外面转了2圈,后来实在无事,回到家中,火气还是没消。后来又过了1小时,中和思维慢慢在心中升起,我开始静下心来琢磨。老师讲修行要扩大心量:随时随地用一种冲气以为和的协调态度与人相处,后来我用心态1.1:1的6个层次把自己思维模式和起心动念梳理一遍,发现自己有好些没做到。于是立即用心态1.1:1调整自己,并重新调整自己去应对公婆。反思完后,内心与公婆的对立、较劲瞬间消失了,同时浑身通透舒服的感觉。
嘉宾L:
H老师今天的收获应该很大,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主动通心,既积了德,自己也得到成长,向您学习。
嘉宾h:
等公婆回来,我主动找他们聊天,通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在超越自我过程中,我执和法执全部要放下,同时中和思维的概念也放下,就去洞察对方需求,让对方舒服。我在公婆处的德也就积到了。积德的思路让我没有了内心的对立、较劲、争辩。同时跳出自己情绪漩涡,看对方需要什么。只是我自己目前还不能当下觉知,但是感觉自己的思维比以前调整快速和敏捷多了很多。
嘉宾m:
H老师思维敏捷,转念快,悟性高,向您学习。
嘉宾L:
原生道德是效法天地的道德,在生养万物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嘉宾h:
L老师,是的。我也体会到了随缘与人以命运共同体相交,能成就自己。
嘉宾m:
中和思维提倡的积德思路是按照八卦配德的方式,多快好省全方位积德。但在日常运用中往往只在某些方面有体验,没有做到全方位积德。
嘉宾h:
M老师,确实道理和实践的鸿沟又近又远。我的体悟是,慢慢用老师讲的思维调整方式,慢慢地就越来用的越多。我听了彭老师的建议,就去从心态1.1:1的与人为善修起走,修了2个月,感受和体悟增加了好多。天天梳理好多遍,慢慢地对心态1.1:1的6个层次开始调整自己日常生活。发现每天好多事琢磨,都琢磨不过来。
嘉宾L:
多快好省的全方位积德,对于我来说还是个难题,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去积德。
嘉宾h:
昨天晚上辅导女儿做一年级奥数题,她哭了,我也素手无策。因为一道题给孩子讲好多遍,孩子就是转不过弯来。孩子洞察到我内心深处没有说出口的无语和不满,表现得越来越敷衍,越来越不想学。我活在自己的标准和我觉得女儿应该懂的思维程序中,和孩子对立,心与心非常远。昨晚孩子回到家,就说往后要爸爸辅导,就说我一辅导她,她立即想起我以前对她的不屑,内心更加无所适从。
嘉宾L: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也受益良多。
嘉宾h:
L老师,我对全方位多快好省积德体悟也不深,目前自己还在修心态1.1:1。
嘉宾m:
我切实的感受是有认知,但在具体实践中缺乏一个切入点,或是积德的思路没有做到生活化,所以就算平时有积德也仅仅是停留在心态1.1:1的第一个层次与人为善上。
嘉宾h:
但是我有种直觉,把心态1.1:1修通了,修熟练到当下觉知,就能体悟到了。通过女儿的反馈,让我意识到,我做的很多事我自己都不记得了。孩子内心对我的印象却牢牢的印在了心里,成为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嘉宾L:
在没有学习中和思维以前,我一直以为乐于帮助他人,做了好事,就是积德了;不吝施舍是积德;不杀生是积德;吃得亏也是积德。自己虽然事做了很多,也从不会伤人害人,但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不仅没积到德,反而非常耗能。其实,这是因为我不懂原生道德与其他道德的关系。
原生道德是效法天地的道德,在生养万物的过程中成就自己。伦理道德是规范人性的道德,从良知上教化天下克己顾全大局。道德的演化,以至到了晚清,彬彬有礼的外表下,“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国力日衰,百姓麻木,专制道德对百姓的奴化,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肆意妄为,民族陷入危机。
嘉宾x1:
“德”是得到十面四方全方位的所有人心的指向。我现在是有了积德的理念,但是还缺乏谦卑的心态,总是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同。现在慢慢开始调整,不再说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体验浸润身边人。
嘉宾L:
确实,积德=得到众生的认同度,因此修行需从细微处入手。
嘉宾h:
留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就是“德”。我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很明显是没有德的,更谈不上积德了。之前老师以身作则引导我在女儿处积德,我心中不以为然,觉得小孩子,我是她妈妈,积德不积德没关系。这次我总算体会到了为什么老师之前要那么引导我。我会用伦理道德,专制道德,治民道德来管理女儿,并用遮羞道德来粉饰自己。自以为自己聪明,有理有据,结果是下德不德是以无德。
点评:
H老师的真修实证值得大家效法。如果希望更上一层楼,可以围绕聚能的场域定向积德。比如家庭,首先注意不失德,不冒犯任何人,在此基础上,重点在孩子那儿积德,特别是争气的孩子。同时关注先生的需求,尽量积德。其次再恭敬公婆,时而突出表现一下,让他们留下好印象。单位上同样如此。
嘉宾L:
每年到了学校招生的季节,就会有亲戚、朋友等为孩子读书的事情找我帮忙,而我只是学校一个普通老师,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畴,以前碍于面子,加之不善于拒绝,经常把自己套起,骑虎难下,结果事情做了一大堆,事情还可能没办好,不仅没积到德,很大程度上还结了怨,太不划算啦。
嘉宾m:
周日晚上的中庸课堂,老师解读中立不对立时,提到了心态1.1:1的运用,我反思之所以没有运用好,更大的原因是仅仅把它当作了一个概念,在实践上运用的少,所以体悟不深,收获也不大。如果真正具备了积德的思路,心态1.1:1是时时处处都可以应用的。最近,孩子中考完了之后,面临升学之后的一些困惑,恰好本周日有亲子课堂和中庸课,我便动员孩子一起去,上午的亲子课,孩子对于老师解答小助教问题时所提到的曲线救国策略很有兴趣,在老师解读天道和心量时,孩子提醒我要将笔记记好。晚上的中庸课,孩子提了问题,老师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他解决升学的困惑有很大的帮助,孩子感到很有收获。当天晚上,我又将心态1.1:1法则转发给孩子,并提醒他在今后运用,同时又和他交流升学后与人交往的策略,我感觉孩子对于升学的忧虑减轻了许多。通过这件事情,我觉得我抓住了孩子的需求,并给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我想在孩子面前我是积到德的。
嘉宾x1:
今天早上与孩子交流,我以自己在市场买东西为例,说自己观察到对方的需求,孩子也告诉我想明白了为什么组长经常会让她帮忙带早餐,因为组长每天都到得很早,要先到办公室为大家放上班音乐,他到时,楼下的餐厅还没有开始卖,常常没有吃上早饭。孩子说这是昨天因组长请假,由她放音乐才体验到的,她说以前都是不会去想组长为什么有这个需求,以后可以主动去帮组长带早餐。这时我马上就夸赞了孩子,有了积德的意识了,也学会体察到对方需求。夸了孩子后,感觉她也很舒服。
嘉宾L:
是的,M老师解决了孩子的真心需求,得到了他的认同,积德啦。
嘉宾m:
是的,原来我也一直没有积德的思路,认为在家庭以外才是积德,学了中和思维之后,才明白,积德要从身边做起,在家庭中可以积德,时时处处都可以积德。我现在感觉在家庭中积德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孩子面前积了德,才会得到孩子的认可,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够很好的贯彻下去。
嘉宾x1:
以前我总喜欢讲道理,被家人直接回绝,认为我说的很空洞。而且我也很少与其他老师交流,所以缺乏洞察他人真心需求,洞察不到真心需求,做得再多也没有德。
嘉宾w:
母亲姊妹多,她排行第二,受大家庭“一家人”文化的影响,被绑架在好人的思维上,母亲把父亲也影响了,我的父母在母亲大家庭付出的多,这种付出内心不一定接纳,只不过旁人会说他们好,这个德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种好人思维没有帮助自己提升,常常对回报的失望内心没有平衡,母亲的姊妹们常常在对错上、在吃亏上争论翻脸,都是“一家人”的框架下,母亲套在里面,实际却没有积到德。
嘉宾x1:
在家里积的是私德,也很重要,这样家里场域就会十分和谐,家和万事兴。
嘉宾z1:
我对德的认知是,得到大家的认同才能积德,就像引力场。因为我自己学了中和思维,慢慢在运用,现在得到了家里人的认可,她们也越来越靠近。孩子现在的变化也非常大,努力的修性补漏。
嘉宾L:
今晚通过大家的分享,我的收获是:要想积德,要从身边人做起,还要找准对方的真心需求,不能把积德变成变相的干预,还不能为了积德而积德,求回报。
点评:
记住:围绕聚能的场域定向积德。准确的说,身边人应该是随缘方便的人。另外,能围绕聚能的场域定向积德,肯定有回报,不是求不求的问题,而是做不做得到位的问题。
嘉宾w:
德是能量,如雪中送炭帮到别人的真心需求。靠平时一点一点的积累,同时,要补漏,有漏这个德就存不起来。
嘉宾z1:
德是一种能量,有时候我在给其它老师分享,过后其它老师来给我反馈,运用了之后自己的变化和收获以及改善,我觉得是能量的流通。
主持人:
《大学》讲了一个规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然后有用再积德,如此良性循环,从而成就自己。其中注意三点:
1、这里的“德”指的是附在自己身上的吸引力,有了引力别人才会跟着你。
2、这里的“土”可以是市场、家庭、团队,人心所向“土”才能生机勃勃。
3、这里的“财”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切可以广泛产生效益的存在。
因此,只有原生道德才能充分发挥这样的作用。伦理道德可以间接起到这种作用,但不能充分发挥;治民道德可以直接起到这种作用,但不情愿;专制道德可以强制起到这种作用,但很勉强;遮羞道德可以用假象起到这种作用,但会戳穿;集资道德可以用欺骗起到这种作用,但会受罚。
怎么理解“德”?这么一个简单问题,还需仔细思量,灵活运用。
2021年6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