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交流探讨【0092】:
培养孩子主动经营人生之(十二):
如何引导孩子减少依赖?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又到了周二的讨论时间,我是中和思维书院周二读书会主持人晓芳,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周二话题的讨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围绕运用中和思维经营健康、家庭、事业等方面践行收获的分享,不能发与此不相干乃至敏感的言论,违规者自行承担责任。
今天(2021年4月6日)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培养孩子主动经营人生之(十二):如何引导孩子减少依赖?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出生之后完全依靠父母,在他们看来,父母就是无所不能的存在,凡事都可以依赖。相信各位当父母的老师都有体验:孩子从小就黏人,尤其是对妈妈的依恋性格外强,总追着妈妈的步子跑,一眼瞅不到妈妈就又哭又闹,哄都很难哄好。那么孩子的依赖性是如何形成的呢?该如何引导孩子减少依赖呢?欢迎各位老师分享您的宝贵经验,让更多人受益。
嘉宾L:
就我而言,我就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在原生家庭中,由于是家中的幺女,大事有父母,小事有哥哥姐姐,所以就养成有事做他们顶着,有好处少不了我的,这也就造成我的依赖性很强。后来初中离家外出读书,在家呆的时间少了,依赖性有所减少。但成家后,我的依赖性又出来了,尤其是自己不喜欢、不愿意或是不会的事情,都依赖在先生身上,还理直气壮:“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先生理所应该让我依赖。学习了中和思维,老师经常提到要减少对世间的依赖,也有所调整,但一遇到事就退就躲就推,也不愿意打破原有的舒适区,潜意识里还是想依赖。
嘉宾p:
民间有句话“男人的肩膀,就是女人的依靠”,很典型。好像男女天生的就是有一个依靠,有一个被依靠。这个依赖好像与传统的世俗观念有关。
嘉宾j:
这种属于观念催眠主动培养女性的依赖性,弱化女性的自主性,也便于掌控,时间久了集体潜意识形成,不依赖男性的女性反而成了另类。
嘉宾L:
那么孩子的依赖性是如何养成的呢?一是爱的教育。作为家长,我们爱孩子是应该的。但是家长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尺度,导致了对孩子溺爱。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在大人的眼里,孩子是一个无法照顾自己的,懦弱的个体,于是很容易形成家长的过度照料。以孩子为中心,家里的大小事情,只要是和孩子有关的,那就是孩子说了算,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有位朋友因工作原因,儿子从小一直跟着姥姥生活,老人特别惯孩子,不要说扫地、洗碗之类的家务活,就连吃饭,也一直是老人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孩子上小学,结果孩子现在非常依赖。
用爱的教育对孩子的过度照料,其实传递给孩子的是非常强烈的无能感和控制,长大后也一直依赖,一旦靠山倒了,孩子很容易出问题。前段时间就听说了一名985大学的大三的孩子,在面临大学即将毕业,考研太难,工作又不好找,一时想不开走了极端。
嘉宾j:
今天到一个培训机构指导,负责人的儿子四年级了,早餐吃个面条需要20分钟,早上从7:10催起床,要催到7:30才能起来,7:40早餐上桌,8:00出门。简直就是一个保姆型的妈妈。今天通过学习禀性特征,发现她的孩子属于灵敏活泼型,脑袋瓜子好用得很。但是妈妈是一个喜欢简单不动脑筋,想直接用方法流程的人,喜欢傻瓜式的。之前用激励金激励孩子,最近发现这招不灵了。如果是以前,我会直接给方法教対方如何调整,这次我只告诉调整的思路。灵敏活泼型的头脑转得快,引导他去探索创新,自创平台展示自己。
嘉宾L:
二是担心害怕孩子做不好,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很多孩子在表现出独立意识时,往往被父母所制止:孩子想要自己动手吃饭,大人害怕孩子饿着,总是帮忙喂饭;孩子想要自己穿衣,大人怕孩子冻着,二话不说就给孩子把衣服套上了;孩子想要做点家务,大人又怕孩子磕着碰着……
嘉宾p: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有一个成长过程。出生之初生存能力很弱,要母亲奶吃,不舒服了要哭,母亲尽其抚养职责,情理之中,但父母要慢慢撤退,让孩子逐渐成长,不能一管到底,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的锻炼机会。
嘉宾b:
L老师说的这种模式是现在家庭里普遍存在的情况,特别是隔代教育,更明显。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纯属小皇帝一个。
嘉宾L:
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应该都有适合他做的事,很多时候是我们家长越俎代庖,久而久之,孩子不想做了,因为想了也没有办法实现,也会被父母制止。所以孩子便会理所当然的开始享受父母的“服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嘉宾z:
我家孩子感觉不怎么有依赖,凡是能自己做的事情她们都自己做,这个可能在最初想自己做的时候我极力支持吧!比如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就鼓励她自己吃,自己穿衣穿鞋的时候,我也耐心指导和等待她,慢慢就养成习惯了。
嘉宾p:
其实孩子喜欢做事的,做成了很喜悦,高兴得很。
嘉宾L:
是的,z老师,我也观察过您家两个小孩子,这个方面确实比很多孩子都做得好,这也是z老师引导有方,欢迎z老师分享您的经验。
嘉宾p:
只是现在不少父母不知道这一点,一味地帮孩子做这做那,其实是在害孩子,剥夺了孩子成长权。
嘉宾z:
是的,所以平时我都是放手让她们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今天姐姐放学回来就做作业,晚饭后就带妹妹出去玩,现在回来开始洗自己的小件衣物了。
嘉宾L:
有的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对孩子没什么耐心。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为了不浪费时间,不给自己添麻烦,往往就会代劳。
嘉宾b:
p老师说得对,孩子是喜欢做事的,在家里啥事不用做,在学校抢着打扫卫生,浇花,甚至扫厕所。问题是孩子在学校积极,回家就不动了。
嘉宾p:
回家有父母代劳,条件反射不做了。z老师的孩子的确教育得好,所以将来父母会很轻松自在的,当然丝毫不能放松哈。
嘉宾z:
我觉得这里面主要要引导孩子主动经营自己的人生!
点评:
这才说到点子上了!可惜产生妄念还居高临下的人很难自省。其实哪是什么缺悟性,只是眼光高了,看不到“人人皆可为师,事事皆可悟道”。
嘉宾L:
z老师,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给孩子建立这种机制的吗?孩子对家长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就会比较弱,大多数缺乏责任感,一遇到事情第一时间就只会想到依靠别人,而不是试着自己去解决,我觉得自己就是属于这种。当身边没有别人可依靠时,他们就会不知无措甚至自我怀疑,时间久了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嘉宾z:
我们家有一棵黄桷兰,去年冬天打霜,打死了。今天春天突然开始冒新芽了。我就拉着孩子的手去看,让她感觉干枯的树枝一折就断了,新发的芽枝一折不断,因为是柔软的,体会柔弱胜刚强,平时要怎么做人。看着似乎死了的树为什么又活过来,那是因为她还有一口气,根还没有死,由此又让她感悟到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屡次在磨难中走出来,那是因为有魂在。
L老师您好!我觉得我更多的是让孩子感悟自然,我们形成边界意识,有点自组织的感觉。
嘉宾L:
z老师不局限于条条框框,引导孩子去探索,去思考,您的孩子好幸福。
嘉宾p:
不好意思,L老师,我也是属于这种,原生家庭是幺儿、独子,前面有母亲、几个姐姐全挡完了,虽学习努力,表现可以,但很多事情做不来,比如当年切西瓜都不知道横切竖切,现在妻子希望我做两个好吃的菜都拿不出手,还有就是浆洗方面…
嘉宾L:
强烈的依赖心理会让孩子变得不主动学习,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影响到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也很容易变得没有主见,自己拿不了主意,凡事都习惯于听别人的,唯命是从。
嘉宾m:
我觉得孩子的依赖性是在父母无边界意识的照顾下形成的,我家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小学时暑假时参加夏令营,自己要带的东西自己收拾,回来时的换洗衣物也都洗得干干净净带回来。等他上初中后去参加夏令营,情况与小学时就完全不一样了,他把换洗的衣物全部装在行李箱里带回来让大人来收拾。从前后的表现来看,明显他小学时独立性更强。
嘉宾y:
我对孩子的依赖理解是:与父母境界有很大关系。父母如果明因果,孩子自己学习、生活的事是他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干预一次次帮忙,孩子就有依靠,依赖思想就自然而成。比如学校发的作业,父母很担心孩子忘记或者做错,一遍遍督促孩子,孩子久了会形成依赖,我没完成反正爸爸妈妈也会提醒我,自己就不会用心养成习惯去记。
嘉宾z:
由黄桷兰这棵树的重生,我们还探讨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大树之所以能承载这么大的枝繁叶茂,那是因为她根扎得深。若是根扎不深大风就可能刮倒,大雨来临也会倒。所以必须厚德载物(积德聚能)自强不息(努力成长)。
嘉宾w:
30年前,打电话、发电报都太贵,交流基本靠书信,我当时独自在外省4年,那个时候,身边的伙伴遇到事情都是自己处理,同时,会向身边朋友求助,慢慢在试错中,自己成长了,这个不依赖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嘉宾p:
是的,不会就学呗,乡坝头有句话“和尚都是人学的”,总有一天会学会。
嘉宾x:
我体会依赖与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有很大关系,思想的力量太重要了,人的思想即人的精神。今天看刘亚洲老师的文章《精神》,里面讲到,中华文明的青春期在先秦,那时候,我们活得神采飞扬,百家争鸣,思想茂盛。至秦以后,就失去了原有的精神,无论他们的身体呈现何种形态,都如蝼蚁般卑微地生活着。直到五四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思想战争,差不多算是一场文艺复兴了。
点评:
一旦一个民族“失去了原有的精神,无论他们的身体呈现何种形态,都如蝼蚁般卑微地生活着”。确实“思想的力量太重要了,人的思想即人的精神。”有思想的“心态低位”是大智若愚;没思想的“心态低位”是奴性卑微。
嘉宾L:
我觉得因为自己依赖性强,所以做事就容易拖延,反正做不完或做不好,有人给托底。
嘉宾m:
为什么他前后的差异这么大呢?我分析,上了初中之后,由于功课紧张,我们帮他做事情的时候多了起来,加上我们的边界意识不清晰,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无形中让他形成了依赖。
嘉宾x:
人不自立,就想依靠别人。只有改变思维,真正站立起来,自然不会依赖了。
嘉宾p:
嘉宾w,所以我很感谢人生那一段部队经历,在那里我学会了很多,比如独立、团队意识、与人相处、怎么给人好印象。
嘉宾L:
孩子过分依赖他人,就不容易融入社会。比如有的孩子认生,到一个不太熟悉的环境中放不开自己。如果平时有过度依赖习惯的话,则会寸步不离的跟在父母身边,想要依靠父母为自己营造有安全感的氛围,而不是去试着探索周围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
嘉宾s:
我最开始接触L老师,也觉得是w老师压制了L老师的气,最近发现,L老师有自己的依赖性的一面,需要突破。
嘉宾m:
孩子形成依赖之后,他不想做的事情,就想让他人代劳。
嘉宾p:
“有山靠山,无山自担”。
点评:
自强型的人不可能太依赖,部队一逼不就挣表现了吗?关键是和孩子之间建立边界意识没有?请保姆也是代劳,但要付出代价,社会分工很正常。只是孩子长大后,不感谢父母的付出,却感谢部队,这就是家教失误。
嘉宾z:
前段时间给孩子讲了五行,因为那棵树,我们还讨论了,树是木,水生木,正常的水量是滋润树生长的,不及和过了都会影响其生长。母爱多了就泛滥成灾了,所以我们形成边界意识,读书学习靠自己努力,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嘉宾L:
z老师的引导中,除了减少孩子的依赖,但也不是让孩子完全独立,有点像适度依赖,这样孩子也有安全感。对父母依赖性强的孩子,久而久之会形成理所当然的思想。认为父母的付出理所当然,不但不懂得感恩父母,反而容易对父母心生怨念。
嘉宾x:
“五四”运动是一场精神启蒙,以前看小说“家春秋”,就能感觉到三弟觉慧的性格阳刚,富有进取心也极富创造力。而大哥觉新懦弱,事事依赖家庭,结果成了牺牲品。
嘉宾w:
环境的刺激,让自己对生存要减少依赖,在就业方面很努力。几年后回到家里,回到舒适区,对生活的依赖依然冒起来。除了工作,家里的事情都依赖父母来操办,舒适区是滋生依赖的温床。对强者形成的依赖,在工作中曾经有伙伴说我优柔寡断,这个就是依赖性的表现,自己不敢探索,不敢担责。我们家里延续的就是爱的教育,父母到我,我到我的女儿,在爱的教育理念,边界不清,自己的成长也不均衡。
点评:
解剖到位!一、“舒适区是滋生依赖的温床”。二、惟命是从形成“对强者的依赖”。三、“边界不清”导致感谢对象错位,心态1.1:1不明。
嘉宾L:
有依赖心的孩子,究其根源,就是懒惰。大多数有依赖心的孩子都是没遇过挫折,而且娇气,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不会做。
嘉宾m:
我还体会到,我们以一切为了孩子所帮孩子做的事情,尽管帮他节约了时间,但却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舒适区。舒适区里面待久了,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的会抑制他的生命力。对这些,我心里面也有担忧,所以当孩子让我们帮他做他能做的事情时,我会时不时地表示我的担忧,就问他,当你离开我们到外地上学或工作时,谁帮助做呀?这时,他会说,没人帮我时,我自己做。其实,我心理明白,很多事情是孩子能做的,但在行为上控制不住对他施以帮助。
嘉宾z: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还在于家长有没有做到不把孩子当私有财产,在此基础上静观其变中引导!
嘉宾L:
m老师,这里面是否有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边界意识不清的原因呢?帮孩子创造有益的生活条件,而不是营造舒适区,改变他们的依赖性,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做起。
点评:
以上两位嘉宾的药,非常对症。
嘉宾m:
是的,我分析这是我个人的心理机制造成的,因为我帮他做事情,比我去引导他的心智成长来得更简单些。引导他需要花费我的心力和时间,而帮他做事情,仅仅是花费我的时间。所以这应该算是我的思想上的懒惰。
嘉宾x:
可见依赖也是因为思想被禁锢了,是什么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呢?一是“怕”,怕说错了做错了,怕被人批评,二是“懒”,不愿用心,不愿动脑。三是“假”,现在人都不敢说真话,说了怕对自己没好处。
嘉宾w:
中和思维发现:感觉+逻辑关系=悟性。依赖思维下的感觉不是求证出来的,而是依托理论或者别人帮助形成的概念。所以,我的感觉迟钝。敢于试错,觉察效果,通过效果来找感觉。
嘉宾m:
还有就是家长有放任的心态。想的是等他长大了,这些该做的事情自然就会做了。却忽略了改变行为习惯比养成行为习惯要难的多。这也是我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嘉宾L:
孩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独立性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
嘉宾x:
唯有修出世心,减少世间依赖,才会肩负责任感和使命。
嘉宾m:
我觉得我是困在情缘里面了,中和思维提倡情缘宜了,善缘广结,心里面明白,但在行为上做不到。
嘉宾x2:
我前段时间发现自己也有依赖思想,我觉得我是女的,我还是很希望先生能撑起整个家庭,我很想进入舒适区,但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我就有情绪,对先生感到失望。通过与老师们讨论影视人生发现,这就是观念和思维对我的人生造成的影响,是有偏差的,而且这样是耗能的状态。我意识到现在要破除这种观念,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主动经营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对于我们初一的孩子,我们现在是静观其变,对孩子的偏差与漏做到心中有数,尽量少干预;允许孩子试错,自己去体会和验证,找到自己的偏差去调整和补漏;适时让他明白人生命运的形成与原理,通过影视或在生活工作中案例的共同探讨,慢慢让他树立正确的三观,找到自己的引力,达到自组织运转,减少依赖,这一切还在实践中。
嘉宾m:
X老师说的好,修出世心,减少世间的依赖。您这样一说,我感觉我之所以困在情缘里面,就是因为我对情缘的依赖。
嘉宾L:
家长和孩子有的是相互依赖的。要减少孩子的依赖,更要减少家长对孩子的依赖。
嘉宾c:
我妈妈在我上学时对我说,只要把书读好,学习提上去,其他什么都不用管。我现在就有依赖性,学习了中和思维之后,我就告诉他们,家庭里我们把责任分清,不浆糊逻辑,不然付出的一直付出,累了还会有情绪,还得不到及时回馈。
嘉宾w:
依赖是一种攀缘,目标导向。要引导孩子减少依赖,运用精力导向,让孩子做一件成一件,在做事的过程建立自信。
嘉宾z:
记得有一次课堂上,有位老师要喝水就让孩子帮忙倒水,老师当时就提出了这个偏差,要喝水自己倒。
嘉宾L:
孩子的独立其实也就意味着他从精神上开始脱离父母,属于“精神断奶”。而不少父母因为孩子看起来年龄小,也很容易下不了决心,总想着等孩子再大一点,却往往因此造成了孩子过多的依赖心理,也会给日后埋下不少隐患。当孩子能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其实内心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这代表着他长大了,也代表着孩子对自己的肯定。所以当孩子积极地表现出想要做某一件事情时,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机会。
嘉宾z2:
我发现是否依赖跟环境,自我意识,状态,能力有关。回想自己的小时候,是意识到身边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便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自己主动提升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成长起来了。可当自己状态一落千丈后,各方面的能力,思维,精神状态都很低落,面对新事物,也没有自信探索学习,就形成依赖。
面对孩子,因为爱的教育,什么都提前为孩子想到,准备好,孩子在我们的精心照顾下成功形成依赖,很长一段时间都发现孩子胆小,不敢突破自己的局限,得家长陪着。当自己意识到爱的教育造成老大依赖后,在老二身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希望孩子独立,当看到孩子这段时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兴趣时,感觉孩子差不多掌握了,就想一股脑推给孩子,变成孩子的任务,发现后来孩子在这方面就没兴趣了,不愿意再做,又想回来依赖家长。反思到自己在引导孩子自立方面非此即彼,太强硬,不够柔,来得太陡,孩子状态不好,就更没意愿了。通过此,真切感受到培养孩子家长需明道,修自己的性,提升境界,放下自己执著的标准,还得像水一样用法引导孩子。
嘉宾z:
是的,需要柔,上周我们带孩子去科技馆,观摩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当孩子得知我们今天都是来学习的时候,一下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状态,我立马就和她商量,来了一个三七开,三份时间深入学习,七份时间自己自由去探索,孩子状态马上就回来了。
嘉宾f:
各位老师好,我以前既是一个比较想独立的人,但好像也一直比较依赖,从小对原生家庭的依赖比较少,也许是因为家里条件没什么可依赖的。但是发现成家后反而我变成了很依赖先生,生了孩子在带孩子方面也依赖父母,所以自己在成家后的成长反而很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嘉宾c:
家务活我很少干,有一次大家吃完晚饭正在坐着休息一会,我灵机一动主动起来把碗收拾起走向厨房,我妈一下就抢了过去,她说她来,没有给我机会洗。周末有一天,我自己睡的被套我拿去洗,她怕我洗不干净,也没让我洗。但是她会在学习生活方面要求很严格。
嘉宾m:
我觉得这个依赖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还体现在物质层面。比方说,当空气污染严重时,我们就会想依靠空气净化器来净化空气环境;当我们心情低落时,会通过购物来疏解郁闷的情绪。总之,是想通过对物质的掌控来达到心理上的一种平衡。孩子也不例外,每当孩子有物质方面的要求时,我会提醒他想好这个东西是真正需要的,还是心里想要的,如果是需要的,我就会支持,如果是想要的,我便会拒绝他的要求。个人觉得这也是对依赖性的一种引导,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尤其是当前物质社会,可以让孩子学会不盲从,不跟风,不成为物的奴隶。
嘉宾j:
风气与依赖性也很相关。说风凉话,当面不说背后说,表面上说自己不在乎,结果内心在乎得很。慢慢的,大家都想少付出多回报,或者索取,或者得到别人的付出,却理所当然。感觉自己做到了心态1.1:1,实则差距很大。吃安胎就是一种依赖性。
嘉宾f:
后面学习了中和思维,开始逐渐通过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成长自己,但是后面我又发现,我在工作方面也形成了依赖,比如一直对帮助我成长的j老师很依赖。现在意识需要自己成长起来才行。之前因为自己没有成长,心理一直觉得没有安全感。
嘉宾j:
不突破,不上进也是一种依赖。
嘉宾L:
说得对,不突破不上进,就是依赖当前的舒适区,我现在就处于这种状态,惰性强。
嘉宾j:
满足于荣誉也是一种依赖。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就是这种状态。
嘉宾f:
我反思了一下,发现我的依赖还是出于我不愿意打破舒适区,患得患失,这就是入世心,所以最近几天我也开始从动念上去觉察自己,我觉察到我的第一念出来的念头,往往都是入世心,都是在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所以每天不断的给自己转念。
我对孩子减少依赖的引导方式,就是分享我自己如何去减少依赖,分享我改变的过程,孩子看到了我的改变 所以她也愿意主动减少依赖。比如在学习和生活上她基本不依赖。但是还是也会有一些社会观念影响她对其他方面的依赖。
嘉宾m:
我个人也是依赖性比较强的人,凡事想一劳永逸,思维和行为上惰性都强。
嘉宾f:
我也会引导她对学校减少依赖,对老师减少依赖,对培训班减少依赖。现在外界太多各种培训班了,之前孩子总会觉得自己不报可能落后,现在我也在逐渐引导她通过修性补漏换道超车,但感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我的感觉是,要引导孩子减少依赖,首先我们家长要减少依赖。
嘉宾c:
在家庭中,母亲强势,付出也多,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依赖性,生存能力减弱,即使在一起的时候,主动作为的动力也不强。突破点,将自己该负责的那一部分做好,先把1做好了,才讲另外的0.1。
嘉宾j:
L老师,我一样的。周日就因为想不突破不成长,把老师的一番栽培心当成为别人做,心里还委屈得不得了,大闹场域,禀性的毛病一览无余。像个小孩子,心智简直低下。过后想通了之后,发现自己太可笑了。
嘉宾L:
我在做公益项目时就经常当作帮w老师做的,依赖性强表现得特别明显。
嘉宾j:
跌倒了重新来过,我唯一好的就是不怕丢脸,突然发现这点和某老师很有同质性。
嘉宾f:
今天晚上和一个团队交流,发现那个团队就是领头人做得太多,成员对她形成了极大的依赖,整个团队遇到了瓶颈,简直一点生发之气都没有。领头人还不断抱怨其他人对她依赖,但是她不知道这个依赖是怎么来的。我当时脑海里对他们团队的感觉就是彼此内耗,熵增模式。
嘉宾x:
依赖也是格局太小,只关心局部,看不到全局,只有突破思维的局限,才能激发生命的活力。
嘉宾m:
我体会,生命本身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而依赖是一种攀附,其本质是不想独立成长,当我们依赖心重时,就会限制自己的独立能力,限制自己探索世界能力,限制个人的成长,更会限制生命能量的有效发挥,所以我们就需要主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嘉宾j:
为别人做,做的辛苦时肯定委屈,为自己成长做是在重生。X老师说得好,我就是格局小了,没有意识到整体的布局。
主持人:
今天的探索证明:中和思维团队是一个修行的团队,一群改善人生的人。大家探索有如下收获:
一、“舒适区是滋生依赖的温床”。
二、惟命是从形成“对强者的依赖”。
三、“边界不清”导致感谢对象错位,心态1.1:1不明。
四、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边界意识不清导致依赖。
五、依赖也是格局太小,只关心局部,看不到全局。
六、风气与依赖性也很相关。
七、依赖好像与传统的世俗观念有关。
八、依赖与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有很大关系。
九、依赖跟环境、自我意识、状态、能力有关。
十、依赖也是因为思想被禁锢了,是什么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呢?一是“怕”,怕说错了做错了,怕被人批评,二是“懒”,不愿用心,不愿动脑。三是“假”,现在人都不敢说真话,说了怕对自己没好处。
以上就是今天大家开出的“十全大补丸”,大家还可以评议一下哪一剂更有效?
2021年4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