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交流探讨【0081】:
好家风建设之(七):
家庭成员的交流为何会心口不一?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又到了周二的讨论时间,我是中和思维书院周二读书会主持人王林,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周二话题的讨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围绕运用中和思维经营健康、家庭、事业等方面践行收获的分享,不能发与此不相干乃至敏感的言论,违规者自行承担责任。
今天(2021年1月19日)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好家风建设之(七):家庭成员的交流为何会心口不一?
本次讨论源于《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如果能做到心口如一,当然是冲气以为和的良好开端,运用在家庭文化中,配合解决问题,那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都是心口不一,其实,为了适应现实,我们每个人无意中都会言不由衷。明明是出于关心,但出口总是指责;明明十分不情愿,却很难开口说拒绝;明明非常在意,却常常装作无所谓……而且这些心口不一的反应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一再重复,无法摆脱。传统文化中对心口不一的描述也是非常丰富的,如口是心非,刀子嘴豆腐心、面和心不和、言不由衷、阳奉阴违、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笑里藏刀等等。
各位老师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口不一的情况呢?因为交流的过程没有通心。为了家庭更兴旺,家庭成员之间更要通心,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个话题来交流学习,通心给家庭文化建设带来的好处。欢迎大家参与,通过您的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引言:
今天的内容实在太多,所以只整理了前半部分,后面部分就将就大家的原始对话;也许整理部分效果还不如原始对话,大家可以比较一下;所有的点评,放在最后主持人的总结中。
主持人:
有很多老师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片中的哪吒就是个口是心非的小孩,明明希望母亲多陪伴自己,却倔强的说自己不需要;满嘴不在乎父母给自己的生辰宴,其实心里高兴的要命。
嘉宾L:
分享一个案例,某天晚上,先生下班回到家,随口与家人说起:今天收到电费清单,才二十多天就相当于以前一个多月的费用,是因为哪个地方电用多了,还是因为才换了新电表的缘故?我们家就有打着为您好而指责对方的习气,而且因为“对您好”而理直气壮,不依不饶。第二天早上,先生母亲看到先生把卧室、客厅、厕所、厨房的灯全开着的,就说:“你怎么是个东方红哟,到处都开着,还说电用多了”。先生当时就有点不爽:“你怎么说话有点打人呢?”语气有点重。先生只看到母亲“打人”的一面,却没觉察自己的犯错这一面,我们也不时会犯这个问题;母亲当时没有说话,但明显脸色不好。先生也意识到自己语气过重,又说:“我昨晚说电费增多了,并不是指责说谁电用多了,而是说是不是换了新电表的缘故”。在离开家的路上先生也意识到自己的偏差,主动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刚才是我语气过重了,我向您道歉”,母亲说:“没得事,我都没往那个方面想”。不知各位老师看出来什么地方心口不一了吗?
嘉宾C:
在这个案例中,先生自己在抱怨,自己又在犯,却混然不知。后来知错就改,陪礼道歉,不让怨气继续,不让母亲情绪受堵,随时反观自己,冲气以为和,这点做得好。母亲心口不一的点在于:先生晚上说的话在母亲的头脑里是留下了痕迹的,以为先生是在怪她电用多了,但她没有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选择了忍让,因为没有冲气以为和,才有了第二天早上的一番话。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有言不由衷的表现,在我的身上也时有体现。我以前经常这样,觉得家人没有与自己说实话,但说了实话自己又接受不了。
嘉宾x1:
我也有这种情况,明明心里不爽,还言不由衷的说没事,之前没琢磨过为什么?是不是因为面子思想呢。母亲说没往那方面想,当先生语气过重时,明显心里更不爽,再次选择了忍让。直到先生向她道歉时,她说没多想,其实从她的语气中可以听出来,她是心口不一的。
嘉宾L:
X1老师,我认为有面子的原因,还可能被传统道德标准给绑架了。如果这件事情,母亲心口一致:接到儿子的电话,就给儿子说:“是呀,我当时有点不舒服,但是你打了电话给我解释了,我心里就通泰了”。这两种处理方式,各位老师觉得哪种效果更好呢?
嘉宾P:
我也认为“有面子的原因,还可能被传统道德标准给绑架了”,L老师这点说得好极了,不是有句话“雷公不打吃饭人”“别人认错了,您还得寸进尺?”按心口不一的方式,如果先生没有主动与母亲冲气以为和,按母亲的性格,情绪没有化掉。母亲虽然当时忍下来了,但最后极有可能会通过其它方式或事情发作出来。
嘉宾x2:
有的人明明自己不舒服了,就是不愿承认,打肿脸充胖子。中国人比较含蓄,明明是自己有想法,却在别人主动承认后选择了原谅,倒不是说原谅不好,我觉得原谅之前还是要推心置腹的直白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否则别人下次还会重复;可见冲气以为和多重要。
嘉宾P:
这种说法,看来还是有问题的,用一个高尚来压抑对方,不让表达。虽然先生主动冲气以为和,但因为母亲没有心口如一,所以常常在交流完后其中一方还是不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伤自己的身体而且不利于家庭和谐。母亲表达——儿子认错——母亲再原谅,冲气以为和。
嘉宾L:
是的,而且这种模式还会反复的,按心口一致的方式,母亲当时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既可以让自己少耗能,也可以帮助先生意识到自己的偏差,有助于先生成长。
嘉宾P:
可想而知,母亲那一夜是睡得不好的,气量小的会碾转反侧,一夜难眠。
嘉宾x1:
还有就是母亲虽然说了没往那方面想,其实心里的那股气还没有消掉。如L老师讲的,如果心平气和的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反而会让对方更舒服而且会去思考自己的偏差。
嘉宾L:
而且说出来后,双方在以后的交流中就可以得到提升,可以达到双方共赢,也才能通心。
嘉宾P:
如果儿子的反观能力再强点,当时觉察,立马认错道歉,也不致于母亲不爽那么久。
嘉宾L:
这确实是先生当时没想到母亲往心里去了,本来只是陈述事实,结果理解上有偏差。
嘉宾P:
说到这里,让我想到了中和思维提倡“问题不过夜”,真是个好方法。在先生那里“说者无意”,在母亲那里就“听者有音”,够得学习。
嘉宾x2:
常人说话都会很随性,按照自己惯性模式说话,第一念会向外归因,不会认为自己错了。这时需要慢一拍,如果能够先顺着对方说,了解对方真实需求后,作个分析评估,再说出自己的看法,效果就会好的多。
嘉宾C:
先生意识到的偏差与出口道歉的言语不一致,感觉先生还是心态有些高,所以道歉的时候下意识回避用自己电多的嫌疑。
嘉宾L:
问题不过夜,过夜就容易影响睡眠。中和思维提倡冲气以为和,但冲气以为和的前提是每个成员要做到心口一致,从而达到通心。当然通心肯定得有一方要先付出,收到的一方更需要及时的回向,才能达到负阴而抱阳。
嘉宾P:
就是,背着包袱怎么睡嘛,以前的我爱生闷气,经常晚上睡不好,情绪是影响睡眠的首要原因。就像女孩子说“讨厌”,其实是“喜欢”一样,而男孩常常容易因“讨厌”而错失良缘。这个心口不一损失大了。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
嘉宾x2:
先生说电费增多了时,虽然说没有指责说谁电用多了,其实已经有情绪了,只是没有说出来,心口不一罢了。谁听了这句话,都难免会认为对方在指责。
嘉宾M:
先生没有表明问这个问题的目的,结果导致理解不同。我感觉家庭交流中的心口不一,是因为每个人心理有所顾忌,都不愿伤及感情也不愿打破情面,这里面忍让的成分要多些,忍让多了,但问题并没得到解决。
嘉宾L:
心口不一,在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做反向形成,就是我们的内心有个强烈的愿望,但会通过相反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心口不一,大多源自于一个人因为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担心暴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后得不到好的回应,从而呈现与需求相反的面相出来。有点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感觉。
嘉宾P:
这个损失是双方的,女孩也一样受损。得不偿失。
嘉宾L:
有些人心口不一,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敢。
嘉宾x2:
亲人之间关系太近,很多东西都混在一起,很难像外人一样,分得那么清楚。而且一家人互相用一下,也不可能太计较,计较还是一家人吗?东西谁用的多谁的少,谁用坏的,无法说清楚。
嘉宾L:
因为害怕、恐惧,他们担心会遭到拒绝,害怕说出来会被忽视,于是只能压抑,口是心非。有些人心口不一是为了讨好。
嘉宾P:
听L老师这么一解读,传统意义上的贬意“口是心非”,这会却有点中性词的意思了。谢谢!
嘉宾L:
是的,我个人认为,口是心非没有对错之分。比如一个小孩子发现讨好父母可以得到赞赏和喜爱,那么这种方式就会深深地印在他潜意识里,即使在他自己建立家庭后,或是在他工作中,他都会采用这种方式。
嘉宾P:
打破了我固有僵化俗气的认知。
嘉宾M:
我体会这个心口不一的形成和文化有关,我们是一个讲究含蓄的民族,一句话不能太直白的表达出来,所以在演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偏离交流的本质。
嘉宾L:
M老师说得好,因含蓄而口是心非。
嘉宾P:
M老师分析得好,找到了口是心非的文化根源。
嘉宾C:
还有心口不一的背后大都是担心利益受损。
嘉宾L:
对的,人都是利己的。
嘉宾x2:
我体会心口不一也与人的禀性有关,我遇到过这样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会找个理由反驳你讲的不对。
嘉宾L:
当一个人总把对方放在第一位,往往容易失去自我,当讨好不成时,我们就会起情绪。
嘉宾P:
我也是第一次沉下心来潜心学习,第一温暖,第二受益。
嘉宾L:
我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讨好式的心口不一,虽然这种方式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很多时候是为了求生存和保护自己而习得的。但如果我们感觉到困惑或者痛苦,或者我们期望更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就需要寻找方法去改变。如何才能做到心口一致?欢迎各位老师发表你们的看法。
嘉宾x2:
很多时候小孩子说了真话,反而会被父母责罚,多几次孩子就不会说真话了。
嘉宾P:
我也有心口不一的现象,就是明明看到对方在出偏差,因为心里有气却说“对的!”结果害人又害已。
嘉宾y:
调整目标导向的讨好及面子、“和”的思想、含蓄的文化习俗中留意原则边界,是不是会有助于调整呢?
嘉宾P:
真心的说声“对不起”。
嘉宾L:
我个人认为,很多的心口不一,跟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
嘉宾x2:
要心口一致,首先要放得下自己的利益,其次不怕受打击,敢于承担。
嘉宾M:
心口不一的场景更容易出现在权力、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权力小的、地位低的表现为服从,但不一定是心服口服,更多的是一种生存需要。中国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官场的文化就是服从的文化,也正因于此,中国的清官文化才会让很多的老姓欢迎,正是这些清官做到了常人不愿意做,也不敢做的事情。
嘉宾R:
由于母亲的伶牙俐齿,特别强势,所以我和父亲在家里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有些时候话刚刚说出来就被压下来,长此以后就再也不想跟母亲多交流。为了让家里有一个暂时和谐,所以就存在心口不一迎合母亲。如果不顺着她,她生气,家里的气氛凝重,全家人几天都不好受。这样的结果是父亲后来得了病,因为情绪得不到宣泄,长期压抑。女儿有些时候都在说我:要把该说的话一次性的表达出来。但我始终说不出口,孝顺父母不就是要顺着她吗?这样的思维犹如紧窟咒,把我害惨了。
最近在中和思维指导下才感受到了冲气以为和的好处,前段时间母亲为一点小事就发难我。我直接把心里想的全部说出来,开始母亲很生气,以为我要向她承认错误。而我这次是打定主意,不是我的错不理她,晾她一下。说出来以后,我内心很淡定,全身轻松。
两天以后她主动找我交流,能感受到我们彼此内心已经没有了隔阂,沟通顺畅。所以说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就是跳出原来的框框,换道超车,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就顺畅,气顺了,气通了,身体健康就有了保障。
嘉宾P:
L老师直击我的要害了,因为我是从小到大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竟然造成了唯我独尊独对,当别人一旦指出我的错误时,直觉是冒犯,即使错了死不承认,这也是我这些年不能成长进步的重要原因。
嘉宾M:
但历史上的清官又有多少呢?
嘉宾Z3:
像R老师和P老师这样把对方或自己欠妥之处在可接受范围勇敢表达出来,双方的气就通了。
嘉宾L:
P老师说的,也是家人经常点我的,死不认错。
嘉宾C:
做到心口一致要先跳出原有的格局或体系,不然太容易被牵走了。
嘉宾M:
C老师说的很对,转念,转变思维模式。
嘉宾L:
要做到心口一致,就要对自己诚。不要刻意隐瞒自己,不然会很累,很麻烦。
嘉宾P:
在家里,由于看不起老婆,更是直接把她指出问题怼回去,从而导致自己因不能面对自己的问题而难以成长,和谐也只能是表面敷衍。
嘉宾M:
要做到心口一致,需要我们有很强的觉察能力,对人性有充分的了解。
嘉宾L:
R老师、P老师都提到为了暂时和谐,而选择心口不一,这可能也是案例中母亲的想法。
嘉宾P:
首先要尊重别人,第二要认账,第三要改。
嘉宾L:
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勇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的目的是帮助别人成长。
嘉宾P:
说出来,也有个方式方法,要心平气和,要与人为善,还要把握好时机。
嘉宾x2:
今天我们小组学习活动,有一位老师就分享了一个案例。前两天当她洗碗时,把公公炒的花生米倒了,因为她以为是以前炒的,认为放的时间太长了,碗又不干净了可能花生坏了。晚上公婆散步回来后,一会就听到婆婆就在问花生米谁倒的?这时候先生站出来说是自己倒的,婆婆不高兴的说,才炒的为什么倒了?这位老师知道先生是为了婆媳关系好,先生才帮她的。她想了一下,就走到婆婆旁边说,是自己倒的,当时以为花生坏了,并承认错误,下次倒时一定要先问一下。婆婆听了后,反而没有责怪她,说倒了就算了吧。我们都认为这位老师有担当。
嘉宾P:
冲气以为和,就是在避凶基础上表达自己的主张。否则容易弄僵,适得其反。
嘉宾L:
我再分享一个自己的心口不一,每周二的分享,是王老师与我约好的,他如果晚上有事,就我分享,一直以来,我就把这事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是帮王老师做的,有点被逼的感觉。虽然自己做了,但心里还是有抵触,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目标导向,自我提升不大。今天在分享前,我就想,不把这事当做王老师的事,而是帮助自己提升会如何呢?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觉得自己今天收获巨大,谢谢各位老师。
嘉宾Z1: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在家里有时候比较武断,和先生交流的时候,他说话和我想法不一致时我会指责他,慢慢的先生就不再表达他的意愿,而是嘴上说好,明显能感觉心口不一,这是我让他压抑了,他选择表面应承。意识到这点后,我也主动调整,先生表达时,我不再指责,而是大家表达自我意见,能看到先生的气不一样了,而且更积极。我们家最近调整了,先生也积极了。
嘉宾P:
变被动为主动,变帮他为助我,内动力起来了,就会心甘情愿,积极主动而行。
嘉宾L:
冲气以为和,不仅要将情绪冲出来,更要通过“以为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家庭成员之间的通心。
嘉宾M:
要想心口一致,也要在识人心人性的基础上才会有好的效果。我原来性子直,心里面有啥说啥,很容易得罪人却不自知。因为我没有看准别人的真正需求,而是自己一厢情愿地陷入了我为你好的思路里。
嘉宾P:
是的M老师,“为您好”还要得法,我们常常容易进入“为您好”而伤害人的误区。
嘉宾L:
说的好,识人心人性,才能找准别人的真正需求,解决问题才会有效果,有效果大家才能敞开心扉。
嘉宾Z1:
以前和孩子相处,我总是摆出家长的高位,很少和她和颜悦色,基本都是命令下达,要是孩子犯错更是严厉批评。最后发现孩子有什么事不愿意和我交流了,我找到原因后,和孩子交流时,由平时的马脸动嘴慢慢温和,孩子也敞开心扉和我交流学校生活中的事物,我也不再是高姿态的点评,而且和她一起分析总结。
嘉宾P:
而且还叫冤“好人难当”。
嘉宾L:
冲气以为和,不仅要把情绪给冲出来,关键还要把问题妥善的处理好,这样大家才能做到心口一致,我个人体会,有时也需要心态低位。
嘉宾Z1:
是的,L老师。心口一致后,家里也少耗能了,不会产生情绪冲突。以前情绪冲突比较多,家里场域也不好,大家还气鼓气胀的,非常影响人的健康和第二天的精力。
嘉宾P:
我以为“冲气”是手段,“为和”是目的,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才是我们想要的最终结果。
嘉宾x2:
“为你好”的背后是希望对方服从自己,也有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自己的价值愿望。
嘉宾Z1:
心口如一感觉最舒服,自己最轻松,精神少压力。
嘉宾L:
我一直是一个很爱逞强的个性,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和脆弱,所以经常心口不一,有情绪就压着,以身体健康为代价,太傻啦。
嘉宾P:
我仿佛在哪篇文章中看到过,老师说也可以把冲替代为“充”
嘉宾x2:
当然也有心口不一的可能,那是在不伤害对方,又不给自己添麻烦时,找个合理的托辞,让双方都舒服就好。
嘉宾P:
我理解为充入,充进。
嘉宾L:
“冲”是不是有点向外求的意思,“充”是向内求。
嘉宾Z1:
我也有您说的这种情况,太划不着了。
嘉宾M:
所以我觉得从心口不一到心口一致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比如说,孩子在学习安排上,为了不打击他的学习积极性,尽管我心里不赞成,但我会支持他,刚才,他还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当时认为数学竞赛太难了,让他不学了,但他却选择了坚持,他现在感觉他的数学有很大提高。所以这个开始时的心口不一通过和孩子的有效理解、充分的沟通,而又有一定的效果上得到了我的认可和充分的信任。
嘉宾P:
说得好,让我对冲气以为和更有感觉。
嘉宾Z1:
老师说的舒服很直白,不违心,就没有负担,自然就舒服啦。
嘉宾P:
冲气以为和,既要大胆尝试,又要拿捏好分寸,不过不及。还是个技术活。
嘉宾L:
是的,这个技术活还挺考人的。
嘉宾M:
而我现在对他学习上所做的计划安排都会发自内心的支持,这时的支持是心口一致的。
嘉宾W:
不尝试,怎么拿捏分寸呢?
嘉宾x2:
比如刘邦为了脱离危险,借口说不胜饮酒,让张良帮忙推脱,说刘邦醉了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先走一步回去了。
嘉宾W:
我好像心口不一会受不了,也受不了别人心口不一。
嘉宾P:
高兴时多说几句,情况不妙时闭住臭嘴。
嘉宾L:
M老师在亲子教育这块做得非常好,根据孩子的情况随时调整。
嘉宾P:
一切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嘉宾W:
我最近也在调整,当发现别人心口不一时,我得宽容,但我做起来很痛苦,又不得不接受。
嘉宾P:
冲气以为和,既要大胆尝试,又要拿捏好分寸,不过不及。
嘉宾M:
所以从心口不一到心口一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变而化,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思考,适时适当调整。
嘉宾L:
W老师的痛苦来源于自己做到了,别人做不到;我是要求别人做到了,而自己却做不到。
嘉宾x2:
我也发现了对方心口不一时,一定与他心里的需求有关。不好意思说出来,又希望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同。
嘉宾W:
但我又有另外一个毛病,就是说话容易夸张,夸大,现在比较注意,偶尔还是会犯,您说的好像是那样,给大家分享一则案例:
这两天我辅导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有心口不一的现象,通过孩子姥姥描述,在家里姥姥和孩子爸爸给孩子讲题,她会说题都会了,并且不会主动提问。
这个孩子和我在一起时,会提问,并且会主动把自己考试考得最差的试卷,拿出来,叫我给她讲错题。
通过对这个孩子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是因为害怕家里人,所以不愿意说。也就是说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嘉宾L:
W老师分享的这个案子,孩子是因害怕挨骂甚至挨打,才心口不一,是为了保护自己,可能只有家长调整了,才能打开孩子的言路。
主持人:
可喜的是,对中和思维深入探讨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大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归纳以下几点,供大家思考:
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的冲字,确实可以当做“充气”解。
2、化解家庭矛盾,最好运用“冲气以为和”,而不用“和为贵”;这样才不会把怨气憋在心里,最终爆发冲突;“和为贵”很多时候为了不伤感情,难免会心口不一,有些人为了顾面子,还会口是心非。
3、因此,家庭成员的交流心口不一,首先是被观念约束;其次是人情成为挂碍;再次是禀性造成的虚荣心;还有相互之间各自一自己的小算盘;最后家庭中也存在利益派别的相互排斥。
4、如此种种,轻则离心离德,重则六亲不和,最终崩溃;所以光靠“孝慈”的伦理道德,已经难以约束,最好是从一开始就采用“冲气以为和”的原生道德,及时化解怨气,消除误会,随时“通心”。
5、“通心”源自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皆为一气贯通,人与人之间要通心,才能家庭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要通心,才能世界太平;人与宇宙之间要通心,才能健康长寿;所以无论任何原因,家庭成员之间切忌心口不一!
2021年1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