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探讨的问题【0076】:
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又到了周二的讨论时间,我是中和思维书院周二读书会主持人王林,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周二话题的讨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围绕运用中和思维经营健康、家庭、事业等方面践行收获的分享,不能发与此不相干乃至敏感的言论,违规者自行承担责任。今天(2020年12月15日)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在2020年里,周二读书会以培养孩子主动经营人生的话题,开展了10期的教育新模式讨论,大家对运用中和思维探索教育新模式表达了极大的兴趣,对中和思维亲子教育的文章也在日常的教育运用中参考借鉴。
今天根据王世英老师推荐的话题,来讨论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一起分享教育新模式的收获,了解大家对教育新模式讨论的需求,周二读书会把大家的需求整理后作为以后的讨论话题,欢迎大家参与讨论,通过您的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引言:
当今教育分两类:体系内教育和知识强化教育。这两类教育培养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短板:面对社会的千变万化如何妥善应对,其实质是如何改善人生?中和思维亲子教育重点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是教育新模式的关键所在。
嘉宾甲:
分享一个小故事:大概说的是外国人教育孩子,接了一杯开水让孩子喝,结果孩子烫的哇哇叫,然后埋怨父亲为什么要骗他,父亲教育他说任何人的话都不要轻信,一定要自己去实践才行。而中国的一个父亲也效仿这个方法用开水给儿子喝,结果儿子被烫的不行还要忍着,父亲不解就骂他你是不是傻,烫了就吐出来啊?儿子哭着说“长者赐,少者不敢辞”,您让我喝我不敢不喝啊。
嘉宾乙:
目前社会上,孩子的心智培育是空白,很少有家长对孩子的心智培育重视,大部分家长重视知识的学习。
嘉宾甲: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提倡的“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这个小故事的教育就是受“礼”的影响,这种教育模式,到了鸦片战争,我们的民族饱受屈辱,正如《道德经》云: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涌入,西方的教育模式,受爱的教育影响,引入的“尊重、平等、自由、快乐”的理念。这四十年里,家长在教育的投入超过以往,短期的效果,孩子的知识极大的丰富。虽然追求西方的素质教育,一旦面对考试改善人生的实际,家长的关注还是在分数上,高考承袭了八股文模式,考试分数与实际能力分割,所以分数不代表实际能力,而一味的追求分数,孩子背负的压力效果不好。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教育的表现,形成家长和孩子的代沟,随着孩子越大,家长在教育上越变得无所适从,作为中年人的我,非常体会这种“苦”。
主持人:
中和思维提出以培养孩子主动经营人生为导向,转变传统观念,不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观察孩子的禀性,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教孩子修性发挥天赋提高效益顺势成就自己。我们在以下的交流中一起来探索教育新模式。
嘉宾甲:
嘉宾乙说的对,现在教育关注在知识上,正如上期在《博学》讨论到:《中庸》的博学是效法天道,重在改善人生,关注宇宙人生的真谛,让孩子真正意义的明白为啥而学习。
嘉宾丙:
请问怎么让孩子真正意义的明白为啥而学习呢?
嘉宾丁:
昨晚饭后绕着小区走了一圈,发现有5家人因为孩子作业发生了争吵,现在的孩子们都觉得学习是家长的事,问题出在哪里呢?
嘉宾甲:
我的理解,孩子学习的内动力是什么?分数还是能力的提升,还是经营人生的规划?我女儿辛辛苦苦考过的证书,大学毕业后不选择这个专业的就业,当初读这个是为什么呢?孩子说不知道,现在走入社会才发现,这个职业不是原来想的那样。这个时候,我在思考,孩子为啥而学呢?
嘉宾戊:
我觉得孩子首先应该为生活而学习。
嘉宾己:
现在不只是孩子为了分数而学习,同样家长们在单位上也是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去争去拼。家长的观念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迷茫困扰:去争夺会很累,不争又无法适应社会。
嘉宾庚:
我理解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家长要实现自我成长,学着做有智慧的家长,不攀比,不盲目跟风。要具备洞察能力,即明了社会发展趋势、孩子的优势和短板、关注孩子能够当下的需求,适时的予以帮助,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并让孩子学会扬长避短。
嘉宾乙:
我的各种证书有好几本,现在从事教育,体系内说我没有证,现在还劝我考家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当年考心理咨询师证,考了整整两年,真的叫脑瓜疼,我告诉我自己,我再不要考什么证了。
嘉宾辛:
个别学校虽然出发点是注重身心及全面发展,还是因为教育考核压力大。
点评:
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注重身心及全面发展的学校,即使办了这么一所学校,创办人设计的教育模式也缺乏现实有效性,培养出的孩子适应性更差。
嘉宾乙:
今天一个老师问我,你们机构活下来,是怎么办到的?我的回答是,能做啥做啥,能活下来就行。
嘉宾丙:
最近我有和孩子一起看公益电影,我们会用中和思维讨论其中现象,来引导孩子对中和思维更贴切的感受。包括孩子在学校的状态,现在越来越如意,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和她成为朋友,这也是她一点一点慢慢通过积德来的。我觉得学习就是获得一种能量,积德聚能布场。自立自强从而自在。
嘉宾己:
今天与家人聊天,年末了他所在的学校要根据一年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评选先进和年终考核,家人感叹因为平时精力只用在教学上,一年辛苦下来,也无法与其他年轻人相比。现在年轻人不是很看重教学,多数时间用于科研、发表文章和各种证件上,这些能力学校也要考核。而年轻人也在叫苦,如果一项技能不过关,也要影响收入。现在大多数都很关心自己的收入。
嘉宾甲:
嘉宾己说到孩子的迷茫,我很有体会。去年8月,孩子在大三辛辛苦苦把职业资格的13科考过了,还没有步入社会,仅是从学校和网上了解的信息,就对这个证书下结论,如果没有研究生学历,找不到工作。研究生要学法律,过司考、过国考。这个思路相当于“三座大山”,孩子被压的喘不过气了,这个时候家长也困惑,好像社会大多数家庭都这样鼓励孩子,苦过了,考过了就好了。
点评:
其实僧多粥少,面对大规模竞争,如果很多人都达到了旧标准,新出的标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跟风是不是有点蠢?
嘉宾己:
这样的思维导向让所有人都很焦虑,家人说只有自己想开些,知足常乐。可是这只是自我安慰,并没有解决问题,内心还是有怨。我建议:为什么不换道超车?用一点时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多与人交流,为自己建个场,从其他方面得到更多的认同。
教孩子也如此,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长,主动去经营自己的人生。有方向就有动力,有方法就有活力。否则,知足常乐只是暂时的,其实会形成熵增,越走越衰。
嘉宾丙:
我很认同嘉宾己的建议,用631法则打破现有局面。先生工作也是压力大,天天加班,我就给他建议,运用心态“6:3:1”,看到公司发展的势,以及这个行业的势,找到自己擅长的,在这个领域冒泡泡,现在好多了。
嘉宾辛:
自己学了中和思维,会影响身边的家人及朋友,孩子班主任给我发消息,说我每周末上课,学的什么课程,孩子说我脾气变好了。学了就用,自己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变得有智慧了:跟孩子相处用中和思维,洞察禀性,不对立,冲气以为和,助人三原则,原生道德,自己做到了,潜移默化也影响身边的人。
嘉宾壬:
嘉宾己的建议我很受触动,与其整天怨天尤人,不如建立适合自己的场。以前的我是个愤青,这看不惯那看不惯,总喜欢发点杂音。学习中和思维后,我在工作群里基本不乱发言,少了很多纠结,心情更舒畅。
现在不仅孩子学习没有目标,很多家长也很迷茫,老师也不知道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嘉宾癸:
我感觉现在的主流思想是教孩子成功,很多的新教育虽然说不提倡考试是唯一的标准,但也落入了成功学的套。把重心关注在了孩子的各种技能上了。
新的教育模式不但要放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上、还要放在如何洞察能量上。
今天在一个家长群里,一个家长发了一篇《银河补习班》的影评,影评中说新教育大咖说这是一部少有的、没有硬伤的中国教育电影。如果是以前,我也会去追捧这种模式,但现在从中和思维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还是在追求成功。反而这部电影的教育硬伤是没有去教会孩子去洞察能量。电影中主人翁作为父亲,是一个学霸,也是技术高手,但是他的人生就是因为缺乏对人性的洞察而功亏一篑,被自己最信任的徒弟陷害坐牢七年,出狱后还因为感激对方一直免费帮对方设计图纸。这就是最大的教育硬伤,他对孩子的引导也仅仅是引导孩子如何有效学习知识。
嘉宾甲:
这部电影我也看了,男主人公对孩子做到了尊重,但是教育的思路是争出来的成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爱的教育,之前和一位精英人士的交流,听他说:对孩子如何尊重,如何亲密相处,如何培养孩子自食其力,到了18岁让孩子自立。我问他:您知道您13岁的孩子需要什么吗?您和孩子的边界在哪里?您现在社会得到的帮助,是因为您有场域,孩子18岁就切断供养,在中国现实吗?从压抑的教育到了放任的教育,并没有帮助孩子建立经营人生的思路。
嘉宾乙:
我最近接触了家庭教育的大咖们,我发现他们的业务水平都非常高,有的害怕了,有的还非常热爱。有一个共同现象是,这些老师们自己的健康出现了状况。这让我思考,家庭教育的老师们都这样,又如何保证教出来的家长的水平呢?
嘉宾癸:
我们家现在每周利用“好印象奖”和孩子讨论一次本周的好印象。今天恰好是发“好印象奖”的日子。孩子总结了一下本周做得好的方面,她觉得本周学习状态不错,而且也在修禀性。而且今天刚好是她们学校直升考试发成绩,成绩进步很大,考了全校第五名,她也很高兴。不过发激励金的时候她自动扣除了50,说只能发150。我问她为什么要扣?她说这周虽然成绩和学习状态都很不错,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做得不够好,就是积德布场做得不够。
结果回到家,孩子爸爸开始不相信孩子能进步那么多,当知道确实是事实后又用了一个世俗的方式激励孩子。说今天你考得好,就不安排你收碗了,没收的Ipad今天给你,随便你用不用。我发激励金的时候,就还是比她自己说的发150多发了10元,多出来的理由是,没有目标导向,即使考得好也在反思自己积德布场做得需要提升的地方。对于她成绩的提升,也进行了肯定。
她今天还反思到自己平常同学之间喜欢开玩笑打赌,结果她之前和同学打了一个赌,她自己都忘记了。她前几天老师说这次全年级上一百的只有5个,她就和同学说了一句这次考试数学她上了一百我就吃屎,边吃边拉。结果今天成绩发下来她上了一百,打赌输了。她都忘记这个赌了,结果同学们要和她较真儿,她就说今天自己打脸了好多次。从这件事情,我和她说,所以不要轻易把话说得太满,打赌开玩笑也要适度,有时自己都忘记了,别人会记着的。所以要夹起尾巴做人,有漏就要被别人抓住把柄。随时不忘修性补漏。现在确实很多大学生都比较迷失,高中以前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学习,上学后就开始放纵自己了。
嘉宾甲:
嘉宾癸的孩子作为一名小学生,精力导向631这个“1”,用得非常好!
点评:
精英人士和教育大咖都面临了瓶颈,可见,未来的教育给中和思维留下了巨大的拓展场域。教育新模式非常值得探索,对个人和机构都能产生效益。
问题探讨:
F:
我昨晚与一位中学老师讨论,她说,同事与她提到一个话题“时代空心病”,现在的孩子,很多都不知道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觉得其实家长们也不一定知道孩子需要学什么?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面对;我们当年学到的很多知识都已经过时了,用这种老眼光去面对未来,本身就有问题。现在大家重视的知识学习,是生存力的一种体现,而对适应性的培养很缺失;这也是造成“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原因之一。以上引号里的内容出自徐凯文老师的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已经放弃自己!
J:
看到孩子状态的变化,家长也着急,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啥不关注孩子的需求,而要去追社会的导向。家长可以动员孩子不考了,开始实习,实习不是挣钱多少,而是在实习中,通过自己的经历来了解社会,而不是从网上或者别人嘴里了解社会。家长保证在基本生活上给孩子三年的资助。
这个过程,引导孩子体会精力导向和目标导向运用的不同处。孩子在实习的过程,慢慢收获对社会的了解,对证书和能力的关系有了了解,现在工作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自己交学费学习,也在思考将来的规划。
X:
以前读书的时候的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到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偏头痛,非常的刻苦,中专四年的专业课更是感觉门都没有入,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
现在跟各位老师学习中和思维学一点用一点,用了与伙伴与家人讨论,健康、生活、工作、家庭慢慢都有改善,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轻松。民主生活会的时候把这些真实的感受分享给孩子与家人,学习场域慢慢形成。我觉得新教育模式,还有一定要引导关注场域,布场。我们以前完全只关注自己和分数,去拼,最后吃亏,自己能活动的范围很狭窄。
G:
不过现在我和孩子还有个困惑,孩子这次直升考试成绩不错,老师让孩子回来和我商量一下,说这次直升考试她考到了三万六的奖学金,老师会极力劝说直升。我们是一直计划好了上公立学校的,我和孩子都明白我们决定上公立并不仅仅是因为学费,但是她给老师的理由是我们觉得学费太贵,老师认为孩子考上了奖学金,就不再是费用的理由了。我们有点担心扛不住学校的压力。
主持人:
建议引导孩子从人生的最佳运作出发进行评估:为什么上公立学校?为什么老师鼓动直升?如果上不了重点公立学校,直升也是好事。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肯定先选熊掌。关键是值不值得挑战自己?评估的标准就是可能性能否达到百分之六十?中和思维的优势就是能够最佳发挥,那么可能性就会进一步提升。而且如果跟老师沟通得好,那么进退都有余地。
今天的分享很精彩,谢谢大家的参与,谢谢群里老师的关注,各位老师在学习生活中运用中和思维经营健康、家庭、事业等方面,如有需要讨论的话题,可以与我联系。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引导误导了家长的教育思路,竞争的模式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包袱。我现在的体会是如何引导孩子打好人生的下半场,经营整体和长远效益的最大化。
2020年12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