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探讨的问题【0066】:
怎么看待讨好型思维模式运作的效果?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又到了周二的讨论时间,我是中和思维书院周二读书会主持人晓芳,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周二话题的讨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围绕运用中和思维经营健康、家庭、事业等方面践行收获的分享,不能发与此不相干乃至敏感的言论,违规者自行承担责任。今天(2020年10月6日)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怎么看待讨好型思维模式运作的效果?
《论语》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中华传统文化“畏大人”造就了弱势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得道的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衍生出唯命是从的思路。生活中,这种模式见效快,往往为常人所效仿,攀援讨好常见不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汉、唐时期形成的引领世界潮流的强势文化,源于天人合一、惟道是从的思路。今天我们通过惟道是从思路的运用,讨论讨好型思维模式运作的效果,通过您的讨论,让更多人受益。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效法天地、道法自然上,延伸出诸子文化,与当今的人类文明是相通的。今天的话题涉及到中华文明的软肋,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探讨:为了攀附权势而讨好;为了“和为贵”而讨好;如何才能不用讨好?
嘉宾甲:
估计大家都会说,怎么能够用讨好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这是人之常情。我从小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讨好成为自己思维模式的一部分,尤其对上的攀援。就连同和单位的老同志聊天这个事,都有讨好的思维,没有话聊就找话说,想拉近距离获得好感,找讨好别人的话题,说单位有啥福利,涨什么钱啊等等。然而,讨好型话虽然说的多,效果并不好。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女主角大岛凪28岁,就是讨好型的思维模式,在东京一家公司上班。她每天都笑眯眯的,喜欢察言观色,不懂得拒绝别人。和同事聊天时,凪总是小心翼翼的,从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原以为处处与人为善,大家都会喜欢自己,可现实却让凪欲哭无泪。
嘉宾乙:
我们似乎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之前也是“讨好型”,有过两次惨痛教训。我当时在一家文化公司上班,单位为了提升销售效率及消除管理死角,引进了一套电脑销售系统。当时让我的主管去学习,在现场培训时,她找理由溜掉,让我顶上。由于我的讨好心态,没有果断拒绝,在随后的几个月,用大量的时间耗在其中,结果耗气太多,身体累出了毛病,因为气足与气通是健康的保证。虽然年底被公司表扬了一下,第二年就被以身体不好为由开掉了。在单位憋气的后果是在家里充“大爷”,一副哪哪都看不惯,最终,在家里被孤立。就我而言,我认为自己讨好的起心是为了破格获取,我的这种讨好,与禀性相关。“人不求人一般高!”这句话我领悟了很久才明白。
点评:
用讨好让自己过得好一点,看上去是人之常情,其实是民族的悲哀。因为传统文化为等级赋予特权,为了攀附权势而讨好,唯命是从就形成了广泛的讨好心理机制。这种讨好是建立在人性不平等的基础上的,等级制度下会形成惟命是从的弱势文化。正如《道德经》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嘉宾丙:
看到今天的主题,我在讨好这个方面是吃过苦头的,以前的我觉得自己对先生巴心巴肝,竭尽所能地满足对方的期望和要求,生怕怠慢一点就会被嫌弃或指责,无论先生做出多么过分的事情,哪怕心里极不痛快,最终还是强迫自己接受,没有给自己设定个底线,其结果可想而知。自己耗得太多光生病不说,还没得到先生的认可,婚姻还差点分崩离析。为什么自己老是想讨好先生呢?我其实是一个爱走极端的人,在工作中我其实很少讨好别人,因为自己没什么野心,没想过要谋个一官半职,所以有些无所畏惧,给别人的感觉很清高。可对家人不一样,尤其是对先生,觉得他是我的,他高兴了我就高兴,对先生有所求,加之自己虚荣,总想向先生或别人证明自己是个好妻子、好媳妇、好妈妈,总想向别人证明自己过得很好很幸福,怕别人同情、可怜、嘲笑自己,活得完全没有自我。学习中和思维这几年,虽然我在讨好这方面有所调整,但还不够彻底,时不时的还会出现。
嘉宾丁:
为什么很多人面对别人提出的要求时,我们从不敢拒绝,总是去迎合对方呢?一方面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毕竟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是,我们担心拒绝会让对方难堪。为了避免矛盾和冲突,便选择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对方的要求。还有个方面是想控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嘉宾丙讨好先生,巴心巴肝的付出,其实也是想得到先生巴心巴肝的回馈。这种带目的的讨好,如果被讨好方还不领情甚至反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自己也觉得很委屈,就极易起情绪,压抑自己,气不通,长期下去,不生病才怪。
点评:
从小接受教育: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形成了为“和为贵”而讨好。这种讨好延伸到家庭或者国家,就被赞誉为顾全大局,起源于“克己复礼”的传统文化基因。这种讨好是建立在礼教虚伪化的基础上的。薛仁明老师著《天人之际》讲到:夏朝的“质朴”,过度就变得粗野;于是转为商朝的“敬”,粗野收束敬畏升起,过度就变得迷信;又转为周朝的“礼”,彬彬有礼之后徒有形式,过度就变得虚伪,封建社会虚伪的“礼教”往往会变成杀人的刀。
嘉宾戊:
人的本能会趋吉避凶,讨好能得到当下的好处,有其暂时的合理性,有意去讨好的人,自主意识都很强,关键在于度,能否让整体和长远效益最大化。比如我以前就属于万事不求人,靠自己,所以很多时候都在做事上面,属于只做正确的事,不会正确的做事。付出了很多,得罪人却不少。现在慢慢懂得正确的做事,在事和人上都要考虑。这就需要充分的艺术性。鼓励士气的时候就要发现对方的优势和优点,表达出来。要补漏调整思维模式的时候,就当面指出来,但是因为人都是要顾面子的,说话还得有所回旋,这时候很难说用不用讨好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得根据场景需要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反复的体验掌握这个度。
嘉宾己:
我分享一个讨好型亲子教育的事例。一位善良的熟人,哥哥夫妻遭遇车祸留下幼小的独子,熟人夫妇视为己出用心抚养,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怕别人说闲话,对自己的女儿该打该骂正常管教,对哥哥的儿子小心呵护。熟人的单位效益不错,女儿是自己努力考进去的,哥哥的儿子是通过熟人想办法调进去的。这些年,女儿表现不错,这个儿子却让熟人操透了心,讨好型的教育让儿子一点都不知道感恩。在心理学中,这种无意中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个性,被称为讨好型人格。讨好的模式可以取得短期的效果,我之所以还没有完全放弃讨好模式,就是因为我一直想在讨好的关系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好处。如果我没有一点获益,可能就不会坚持这种讨好行为了。
点评:
如何才能不用讨好呢?中和思维提出的: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首先转化思维模式,放下自己的得失,关注他人的需求。用不着为了攀援的目的而讨好,而是为了布场而积德,在帮助他人实现需求的过程中,逐渐成就自己。
主持人:
人一生都在和熵增做抵抗。减少熵增有一个关键:就是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勇敢实践就非常难能可贵。从一种模式换道超车是需要改变思维模式的,这种思维模式不是学知识能掌握的,必须也只能从实践当中得来,中间必定会有很多次的失败与反复,这就考验我们有没有毅力和信心坚持去走这样的一条道。凡是已经坚持走出来的老师有了亲身体会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人生的家庭、事业、健康三驾马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2020年10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