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探讨的问题【0050】:
资源整合之(四)探索为而不争另辟蹊径的避凶原则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又到了周二的交流时间,我是今晚(2020年6月16日)的主持人王林。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今晚我们探讨交流的主题是:资源整合之(四)探索为而不争另辟蹊径的避凶原则。欢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发表您的见解,分享您的感悟和体会。接着今天的话题,大学生在就业中如何运用为而不争另辟蹊径的避凶原则,如果去竞争极小概率通过的就业,这个凶就是消耗自己的精力;如果躲避的方式消极面对就业,这个凶就是消耗自己的时间;如果面对一点挫折就影响自己的情绪,这个凶就更得不偿失了。如何在就业中把自己活出来呢?
资源从无到有创建的实体,这个实体就是您所从事职业的团队。通过资源整合的运作,实体的发展,场域的扩大。围绕着整体和长远效益最大化的运作,今天,我们接着用道商经济观讨论在实体运作中,探索为而不争另辟蹊径的避凶原则,通过您的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嘉宾甲:
最近我和一位大学毕业生的交流,这位毕业生提出,当下的社会资源都被分劈的差不多了,她这一代面临着残酷的竞争,要进入现在的社会很难,自己有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自己个体价值的资源,如何融入社会的群体,自我的资源如何得以显现,是这位毕业生在思考的问题。我倒认为,这位毕业生没有客观的评估自己,如果换一个思路,用资源整合的思路来看,应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资源整合的思路:一是要客观评估自己现有资源,毕业生通过大学的学习,在学习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擅长的学习技能,已经初具资源。二是建立信心。每个人都会有其人生使命,都有成才的可能。只要能够充分发挥他的优势,每个人在适合他的位置上都是人才。刚刚走出校门,缺少的是实践,不是和别人比哪个更行,而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一点一点的发掘自己的优势。三是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这个就是要琢磨观趋势,用省力的模式慢慢把自己擅长的做好,随着一门深入的提升,自己的场域也在建立,自身价值得以显现。
嘉宾乙:
我很赞同您说的第三点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我家孩子正面临就业,一直就希望找到与她专业有关的职业。因为刚毕业,缺少的就是信心和实践,很多单位都希望找有丰富经验的人才,现在又遇上疫情,面临着很多困扰。这个问题在现在即将毕业的高考考生中也很普遍,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那我们还那么努力考大学干吗?
点评:
毕业等于失业造成大量孩子进入二次元群体,因为找不到工作,就在网络空间寻求精神寄托,最近对网红鹿晗的追星现象就是一例。
嘉宾丙:
个人感觉,“为而不争”要契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假如是才进入社会,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就要学习“水”的开放精神,对于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不做更多的设定,即不给自己设框框。我们知道,往往才从学校毕业的人,并不一定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自己真心喜欢的,值得用一辈子去做的事情,所以趁年轻时可以多去做些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多积累工作能力、与人相处能力等,并在尝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事情去做。我的个人经历便是这样的,自己上学时学的专业和我目前从事的工作完全不一样,我有通信工作、医院工作、医药保管工作、纪检工作等多种工作经历,在从事每一项工作的过程中都尽自己的能力把它做好。目前我从事的纪检工作时间最长,也恰恰是它成就了我。
嘉宾丁:
“为而不争”,我的体会是先做自己能够做到的,再通过积德来为自己创造机遇。在这个过程,会面对各种人和各种现象,不是去改变对方,而是在相处中探索如何识人性让自己活出来。这个“为”就是积累,与毕业生交流中得知,自己实习的地方也不少,已经在肯德基、国企、事务所、基金会等地方实习,通过自己的应聘,轻松的录取,收获不少,毕业生缺的就是不善于在经历中去总结,发现自身的擅长。另辟蹊径,这个另辟就是不争,如水一般,遇到对立就绕开。对立就是“凶”啊,怎么应对呢?“水”多妙啊,有个缝隙都能钻过去,让自己又活出来。这个思路一下子让毕业生接纳不容易,最初,心里要装着水,随时体会水的运作模式,在工作去点点滴滴的实践。
点评:
用为而不争的思路,这个点要打破对职业用正式的、固定的这种思路来评估。做自己擅长和力所能及的事情,以60分的起点来做,在做的过程探索如何融入社会,如何能够提升自己的价值。
嘉宾戊:
前几天,有老师告诉我,也有想来成都创业的孩子,会有紧迫感。他们会先找到一份工作立足,然后找时机再提升自己,多寻找机缘。这个体会就是,有适合自己的招聘机会都去尝试,把招聘成与不成的目标,变成一个经历,自己在经历中成长。马云创业经历过的失败非常多,曾经这样说,求职被拒绝了30多次,有一次一共有25人应聘肯德基,但唯独他没有获得工作。马云说:失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害怕失败,并且从此一蹶不振。
嘉宾己:
一蹶不振是没有在失败中去找原因,这也是与禀性上的偏差也有关系。一次与孩子一起分析了为什么面试总是不能过关,感觉与她说话时的思路有关,让人感觉她很能干,但是有些话说出去可能不是对方需要的。因为今年特殊原因,毕业生大多都只能通过网投和网络面试的形式,给孩子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家里人觉得也不一定就要找自己喜欢的翻译专业,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可以试试,无形中也给孩子带去困扰。对孩子来说第一步先让自己活出来,似乎还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个人觉得似乎刚毕业的孩子都还不能意识到外面世界的“凶”?毕业生要另辟蹊径,要突破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把目标导向调整为精力导向,目标量子化,每一次应聘都是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经历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点评:
从前面几位老师所说的内容来看,今晚讨论的话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大学生如何就业的问题;一是如何在工作中活出来的问题。关于第一点,从嘉宾戊的分享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找一个实习的机会容易,但找一份工作却比较难。那么找一个实习的机会和找一份工作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嘉宾庚:
会不会是找工作这个想法当中隐含了某种误区?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不是找工作有点目标导向的感觉,而找实习机会有点精力导向的感觉?比如首先想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认为所学的专业是自己的特长,并希望以这个“特长”去换取不错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似乎都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的。说千道万,这样的思路还是陷在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去争取工作。把找工作,找一份固定工作当成一劳永逸的一种思路在影响毕业生,把正式工当成自己的意愿去争取,为实现目标让自己背负压力。而不是需要另辟蹊径,去为自己积德布场。找实习机会就不同了,动机也相对简单,就是先找一件事来做,来历练自己,不会太强调专业、学历和职业生涯的问题。
嘉宾辛:
以我自己的经验,刚退休时,也想找点事情做,但是也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就参加了几个小组的活动,在书院帮着做点自己能做的事,在社工组织先从当志工做起,在托管机构跟着学习亲子教育,还有春雷小组的活动。精力导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找到自己喜欢的和特长,通过做事情发现自己的偏差,并让自己的心智得到成长,主管一个有前景的社交平台。常人的思路退休就是放开的休息,这种模式不利于养生,我另辟蹊径,在不同的场域创造自己的价值,以公益的心态一边做一边提升,没有压力,事半功倍。可见,干工作也是自己人生运作的一个方面,要让孩子明白,决定命运好坏的是能量,即自己场域的影响力,无论走在哪里,都要布好自己的场。
点评:
如果以实习的心态去找工作,以工作的思路对待实习呢?嘉宾戊的工作经历也干了10多种工作,他的经验就是从60分开始做,以实习的心态去找工作。
嘉宾壬:
“五一”之前,我参与了单位对临聘人员的面试工作,我们这次面试的二十几个人中,学历低的有大专,高的有研究生,以往年的工作经验来看,我们提供的工作岗位很难招到高学历的人,但因为受疫情影响,今年研究生报考的人反而增多了。所以我感觉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就业观念也有所改变。其实在就业的过程中,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在面试中有个女孩是学编剧的,她刚刚大学毕业,可能是因为太在意这个工作岗位,所以表现的很紧张,说话都有些结结吧吧的,但她在陈述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她的意思,我们体会到了她的诚,也感觉到了她对她所从事岗位的一种热爱及对一种文化的思考,尽管她的面试很生涩,我们还是录用了她。
嘉宾癸:
找工作上是把重点放在聚焦做正确的事,但企业或组织要招聘的是善于把事情做正确的人,我觉得这两个之间的偏差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解决之道之一是先通过实习机会去历练正确做事情的能力,然后或者是在实习的过程中去把握可以积德聚能布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做到以实习的心态找工作了。先积累经验和能量是第一步,真能如此,第二个关于如何在工作中活出自己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这个能量就是认同,就是在帮助别人中自身价值慢慢显现,所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给人留下好印象也很重要。
点评:
前面的探讨都是围绕大学生找工作,如何运用“为而不争另辟蹊径的避凶原则”,其实企业面对激烈竞争,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思路。例如,今年的疫情,一位老师的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这位老师不是在竞争胜出,也不是去争风,和大家一起去搞配送,抢各小区的客户。而是守住原有资源,在困境中修企业内功:1、企业在过去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来逐一修正,与客户的往来减少漏洞,客户满意;2、员工工作配合中存在的问题来有效的沟通,建立流转机制;3、帮助员工解决困难和需求,4、帮助员工找到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内动力。企业的凝聚力提高,效率提高,漏洞堵住成本减少,员工相互间形成合力,企业进入省力模式,这个端午节又进入这家企业经营的旺季。这个另辟蹊径,就是不争而善胜。
主持人:
“为而不争另辟蹊径的避凶原则”另辟蹊径是思路,即不受常规思路的限制。针对毕业生如何找工作这一点,我们家长不妨给孩子三年左右的过渡期,家长保证最低生活,让孩子去见识社会。在被困住的时候,换一种思路或做法看看,常规思路是靠能力和文凭,中和思维是积累好印象。可以几个月换一个工作,三年下来,就至少到10个单位上过班,让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学会观察能量、应用能量、聚集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历练人际关系,社会阅历,学会洞察人心,整合资源。如果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不要换了,一直做下去。实现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社会经历也是影响自己性格形成的一个重点,毕业生换一个思路,用精力导向6:3:1来运作,关键这个“1”的运用,通过实践中的效果来总结,修正自己性格的偏差,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会越来越轻松。
2020年6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