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探讨的问题【0041】:
听话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出色的孩子吗?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又到了周二的交流时间,我是今晚的主持人王林。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今晚我们探讨交流的主题是:听话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出色的孩子吗?欢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发表您的见解,分享您的感悟和体会。孩子听话,孩子乖,是我们常人教育的一个模式,这种模式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恩浩荡的文化,惟命是从的价值判断体系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思路。昨天,一个伙伴讲了一个非常痛心的事例:“今天上班的办公室楼上跳了一个男孩,初二”;“父母都想不通为什么,很听话的”。之前一个事例:一个家境宽裕的家庭,孩子已经工作了,对喜欢的物品直接拿走。被抓后,家长说:我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很听话啊,怎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听话,俨然成为了一些家长的教育导向,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听话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出色的孩子吗?通过的您的分享,让更多的家长受益。
一、家长的误区:
嘉宾甲:
有些孩子的听话是基于父母的严厉表现的听话,听话是对孩子的塑造,想把孩子雕刻成家长想让他成为的样子。我原来就有这种模式,想让孩子听话,顺从大人,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胡萝卜加大棒方式,引诱或者强迫孩子按我的要求去做。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之下,再加上自己不懂教育规律,就会盲从于社会上流行的教育模式,追赶潮流,所以在孩子几岁时就开始去给他报各种兴趣班,报兴趣班并不是基于孩子的兴趣,而是根据我的喜好,我想让他成长为样子,所以一切基本上是按着我的想法去安排他的学习和生活,比如我想他长大后可以去当一名建筑师,建筑师需要画画的基础,所以我让他去学画画;我想让他成为一个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能力的人,于是安排他去学钢琴。因为这些是我想要的,当孩子达不到我的要求时,我便会想方设法逼迫他去做。这套方法,在孩子小的时候比较有用,但当孩子进入心理自立期,有自己的想法之后,这套做法就不管用了。我的强势让孩子产生反感,形成对立,甚至逆反。我记得,我儿子第一次考钢琴六级,一次便过了,当时我很高兴,去把证书给他拿回来之后,以为他也会高兴,谁知,他当时告诉我学习钢琴要停一段时间。其实当时我感觉挺委屈的,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其结果却是影响亲子关系和谐的导火索。
点评:
透过嘉宾甲的分享发现,无论是听话的孩子,还是不听话的孩子。无论何种性格的孩子,随时随地洞察孩子需求很重要。否则,当孩子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以后,家长的痛会越明显。
嘉宾乙:
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到了初中,都是住校,因此我从小到大算是没有压抑的类型。但平时和父母相处时间不多,感触不深。长大后跟父亲相处,才发现父亲的强势。可是,我长大结婚后还是很强势压制他人需求,感觉这种强势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一样,要求别人听自己话的强势,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我曾经也陷入这个误区,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说给孩子听,自己的担心,怕孩子遇到这些事情吃亏。实际,这个效果不好,人生是在经历中成长,我的这个说教,反而让孩子对与人打交道产生了厌烦。我在学习中和思维之前,和孩子就是这种模式,把孩子的需求压抑了。每个人对事情的处理和自己的禀性有关,我的说教不适宜孩子,当孩子有需求找到我的时候,我可以说自己的看法,其他时候,要闭嘴。能够及时反省自己,并调整。孩子受益了,自己也受益了。
嘉宾丙:
家长老师都希望孩子乖,听话,更多是觉得孩子没给自己添麻烦,省事,但是怕麻烦是一种回避问题的思路,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我所接触的在学校里比较听话的孩子,如果成绩中等,基本属于容易被老师忽略的。成绩好的学生多数会经常主动与老师沟通学习上的问题,而不听话的学生,老师会更多关注他是否影响其它同学或有无违规违纪,被关注度很高,而听话且成绩中等的学生不敢(也有些不愿)与老师主动沟通交流,老师很多时候两头都顾不过来,中间的就容易忽略,老师有限的精力反而在不听话的孩子身上花的多。中和思维提倡的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我现在领悟到:老师是希望孩子们都听话,可否花费主要精力去关注听话爱学习的孩子;尝试当有不听话的时候就要纠正,让不听话的边缘化,慢慢的对班风进行引导。
二、孩子的禀性:
嘉宾丁:
我觉得孩子听不听话与禀性相关,有些孩子因为性格柔弱,会对父母言听计从,很听话,这种性格的孩子在做事情需要帮助的初期,家长是要给予帮助的,当孩子上手后,家长就要退出来了,依托不是依赖,让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其实生活中听话的现象很普遍,我家里的老人经常给每个侄儿侄女说“要听话”。每次我心里都会问一句:什么叫听话?为什么要听话?家长不知道要怎么引导孩子了,用现有的认知,告诉孩子要按他的思路去做,就叫听话。我的理解,这个听话是家长要的,不是孩子需要的,其实孩子也不舒服。中和思维在探索中发现:3岁左右是孩子的生理自立期,13岁左右是孩子的心理自立期。我理解这个听话的教育模式,在孩子的心理自立期后,会出现叛逆,这种对立的状态下,听话的要求会加重矛盾。孩子在进入自立期后,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家长根据孩子的禀性,接纳孩子的行为来引导,我感觉效果会更好。
嘉宾戊:
听话的孩子能培养出出色的孩子吗?我学习中和思维之前,其实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或者说,想了,也想不明白。只是自己孩子听了我的话,我会顺心和减少很多麻烦。在单位中,我也是喜欢听话的员工,我会很开心和顺心。活在自己的情绪里面,从未有想过长远和别人的需求……直到单位员工来了又走,留不下人。我很痛苦,能力强的人学到本事就走了,听话的又是能力差的。结果遭到学生家长投诉,给自己带来一大堆麻烦,后来放弃找听话,结果能力强的人又很有想法和个性,自己又驾驭不住,工作亮起红灯,孩子也是,我家老大越来越压抑,甚至晚上常常做噩梦。孩子因为听话,太听家长的话,导致孩子内心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依赖家长,越来越恶性循环。我父亲在我意见和他发生冲突时,就说我不听话,不乖,不孝顺。大人说话,小孩子只能听从,这就是我父母教给我的“听话”,我反抗一次,就被我爸否认一次。结合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听话过程,要求我孩子的听话过程,要求员工的听话过程,后来琢磨才发现自己被“听话”两个字套起了,有一段时期,我觉得听话的孩子就不出色,于是又刻意引导孩子不听话,结果闹了很多笑话,也给自己带来麻烦,做的太过了。做起来,不是太左就是太右,走进中和思维,偶尔做到适中,感觉真的很好:领导说的话,是满足下属需求的,同时,对下属有益的话,下属会听的;妈妈说的话,是遵循孩子需求,并能引领孩子成长的话,能够给孩子带来好处,孩子自然会听话,听话的孩子就会出色。自己尝到甜头,做起来越来越有劲。
点评:
嘉宾戊的教育思路,从听话演变到了探索,引导孩子去探索,探索过程的是有成本的,家长要敢于承担这个成本,通过探索的成就让孩子尝到认同感,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兴趣。
嘉宾己:
“听话”大多时候是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但因为每个孩子的禀性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我在别人眼里就是听话的孩子,其实是不敢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就算说出来,对方也会忽略,根本不重视。时间长了,也懒得说,别人说什么就照着做,在别人眼里就成了听话的了,其实是把需求压抑了。我家孩子个性比较强,憋不住时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会因为我们(家长)的强势要求,让她感觉痛苦。疫情期间,通过我不断调整,争取,大家一起坐下来开家庭会,说出自己的需求,每次都还是有冲突,但因为说出来了,有的机制开始慢慢形成,这是中庸班老师们学了中和思维后的受益最大的地方。
嘉宾庚:
我们那个年代,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模式,就是要听话,不听话闯祸就要挨打。那个年代,家长也忙,对孩子关注不多,身边好像都是这种教育模式,挨揍后孩子们也没有出什么事情,这种模式对我的影响——成年后循规蹈矩,胆小怕事,惟命是从。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家长教育的关注多了,信息更开放了,现在的孩子反而出了一些状况,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理解,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更多的是为了生存,有饭吃,有衣穿就可以了。现在的孩子基本上物质比较丰富,生存不再是他们的首要条件,更多的可能是自身的生命价值,我家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当他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变强之后,孩子就会出现状况,这是对父母价值观的不认同。我现在深刻感受,“听话”成了满足说话者私心私欲的武器。自己无法洞察他人真心需求,便要求他人一味顺从自己,称为听话。自私自利的人都希望别人大公无私,在听话和出色之间,一方面要听话,一方面要出彩,这二者间就出现矛盾了。我现在用中和思维实践探索出来,发现是不矛盾的,听话:听道的话,惟命是从换成惟道是从,就会出色。
三、亲子互动
嘉宾辛:
我有位同事,性格内向,211高校毕业,非常优秀,是一位乖孩子。父母对他,从小就要求严格,什么事都放手让他先自己解决,结果,他考到外省的高校,远离父母。每每提到自己的童年,就不禁泪流满面,他在想:终于有机会逃离了。我也是那种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位非常听话的孩子,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所以,出色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用中和思维来回答:出色的孩子能够主动经营人生。中和思维提倡:家长在亲子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能到位。缺位模式下的怕麻烦,让孩子成长中听话而少了探索的勇气;越位模式的干预,孩子成长中的压抑而个人潜能得不到激发;只有家长善于观察孩子的禀性,因材施教,善于听取孩子的不同声音,通过孩子的禀性特点来引导,帮助孩子善于运用才能为自己积德聚能布场。
点评:
莫显乎隐,莫显乎微。孩子能量不足时,弱小时,出于生存的本能自我保护机制,会一味被我们压制住真实需求,但累积到后面迟早会爆发。这个感觉有点类似于因果。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就是我们自己不洞察孩子需求的恶果。
嘉宾甲:
父母一般都会压抑孩子需求,后来学习中和思维之后,我意识到我的强势就是想让孩子听话,这个听话的背后就是想让他成为我想让他成为的样子。我忽视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老师在亲子课堂上讲“不要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我很有感触,也让我意识到我和孩子之间关系不和谐的症结所在。我理解我们之所以压抑孩子需求,是因为我们把孩子当作了我们的附属品。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上的,亲子关系并不例外。学了中和思维之后,我便开始有意识的去做调整,尝试放下自我,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不把孩子当私有财产”,而是把孩子当作平等独立的个体,对他的控制、干预就少多了。比如他当时要求暂停钢琴课时,我同意了他的要求,耐心地等待他的回应。后来,他选择继续学下去。从此之后,对他的学习都由他自己选择,想学我给他提供条件,不想学我不勉强,正是当时我的放手,让他保留了对钢琴的兴趣,直到现在只要他听到喜欢的曲子,都会让我找来拿给他练。我现在体会到,我们要求孩子听话,是在压制他的生命力。听话只会造就一个唯唯诺诺的人,没有独立的个性,怎么会出色呢?
主持人:
通过今天的交流,大家都体会到“听话的教育模式不能培养出出色的孩子”,原因主要有三条:
一、家长方面:“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老师都希望孩子乖听话,更多是觉得孩子没给自己添麻烦省事,但是怕麻烦是一种回避问题的思路,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孩子方面:根据禀性引导才能出色。有些孩子因为性格柔弱很听话,但依赖性强,容易失去自我;有些孩子是基于父母的严厉而听话,但当孩子进入心理自立期,这套做法就不管用了,总有一天会“逆反”而自立。
三、亲子互动:出色的孩子能够主动经营人生。中和思维提倡:家长在亲子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能到位,引导孩子从听话演变成探索,通过探索的成就让孩子尝到认同感,提升孩子主动经营人生的兴趣。
2020年4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