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探讨的问题【0036】:
“宅”家的日子,与家人相处有啥不一样?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又到了周二的交流时间,我是今(2020年3月10日)晚的主持人王林。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今晚我们探讨交流的主题是:“宅”家的日子,与家人相处有啥不一样?欢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发表您的见解,分享您的感悟和体会。抗疫已经一个半月了,在40多天的日子里,与您相处最多的就是家人。平常早出晚归家庭关系形成的平衡模式,在抗疫期间的朝夕相处,也许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啥不一样,通过您的分享,帮助大家经营家庭关系。
嘉宾甲:
我2月3日就开始上班了,上班之后正常休息周末。但先生和儿子宅在家,因我每天外出,所以每天都会征求好先生和儿子的意见之后,在外面把家中所需的东西带回家。尽量的为他们提供方便。我想的是,既然我每天都要往外跑,能尽量减少他们外出的时间就尽量减少,这也是在家庭中积德吗?因为有这种积德的思路,所以并没有觉得每天往外跑辛苦,也没觉得外面有多危险,所以这段时间和家人相处的也比较愉快!
点评:
您善巧方便的在家人这里积德了。
嘉宾乙:
这段时间与家人相处,我的体会是学习保护自己,《道德经》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因为与外面能量交换少,所以要尽量减少冲突,减少耗能。有事沟通,我也有沟通不了的,就学着放下,不去纠结,不对立,不计较,把心思用在其他方面,或参加网上的学习和讨论。另外,心态1.1:1,自己主动多做点,不亏欠。在与母亲相处时,发现母亲很多地方还很合道,比如我与先生争执时,她从来都是如同没听到似的,不关己事也不过问。偶尔与我们聊聊以前的事,或看看书,感觉非常平静。
嘉宾丙: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也经历了几次冲气以为和的过程。但最终都比较平和的解决了。我现在思考了一下,应该是有几个地方积到德了的:1.为家人买了近1000元的生态肉及香肠,感觉我顾家了。2.疫情期间我在楼顶种的生态菜为家里增添了菜品。3.对女儿进行了激励金的发放。4.心态1.3:1的参与家中煮饭与卫生打扫。做得好不好是一回事,用心程度和态度比较好,先生和女儿都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实惠,而且我自己从2月2日就开始了居家上班模式。在家利用网络和中庸班的各位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学习老师的文章,做课程开发与试讲,将机构的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开展线上居民活动,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社区还让其他公益组织向我们学习。
嘉宾丁:
我感觉不一样的地方有:自己要开始照顾2个孩子,做一家人的饭,还要自己洗一家人的衣服,自己要打扫卫生,自己要开始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在这个时期从职场转换到了家庭,非常不适应,从来都觉得洗衣服,做卫生,照顾孩子,都不是自己要做的事。
点评:
您是在职场工作高速思考模式一下子降速,出现的不适应。
嘉宾戊:
春节有一部大片《囧妈》,这是一部讲述处理家庭的片子,里面一对离婚夫妻有一段对白,妻子说:在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丈夫在想改造妻子的同时,面对与母亲的旅行相处,也不接纳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向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儿子也不愿意被母亲改造。当我们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与家人相处时,甚至想改变对方时,实际已经落在套里。我在这个防疫期也是体会深刻的,这个防疫期,我和妻子相处得不好,好几次都说的不愉快。譬如当她问我一个事情,就是家庭的琐事,其实回答一下就可以的,而我的回答是,你不要依赖。然后就是伴随“苦口婆心”的说教,结果,对方很不爽。现在发生冲突不会像以前,一争输赢就赌气,妻子给我指出:你没有包容心,从不晓得包容我。这一棒把我打醒了,当我发现自己没有对后,就去找话说打开僵局。夫妻之间,常常是自认为高明的一方想改变对方,这种家长式的相处模式,夫妻的契合度不高。妻子这一棒,精准的说到了我禀性的漏,当自以为能干的时候就容不下别人的瑕疵。这个方面的念头在与别人相处时会注意收敛,但和家人相处却时时要冒。为什么和家人会冒呢?这个因素就是家人近,不注意自己查漏补缺。《大学》云:修身,齐家。修好自己,才是提升家庭契合度的最好方式。家人就是帮助自己修身的最好老师,自己做得好不好,家人最有发言权。
点评:
这种情况很普遍,许多人在与家人相处时都有体现。原因在于“仗势欺人”:家庭心理场中的强势方,会以“势”推行自己的主观意愿。而对外收敛,是因自己的“势”不如外界的“场”,非不想,不敢妄为也。
嘉宾己:
这段时间宅在家,为我修复和改善亲子关系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对于《中庸》讲的亲亲“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以前我总能朗朗上口,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抓瞎,家庭是修性程度的验证地。面对孩子的对立情绪,这段时间,我偶尔出门购物,都会先问下儿子需要什么?儿子的回答也是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开始赌气的一声“不需要”,到一段时间后冷漠的一声“随便”,到前两天,他提出“能不能帮我买瓶老干妈牛肉香辣酱?”我的行为渐渐改善了他对我的看法,昨天早上,他还主动请我品尝了他做的凉面。我也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运作出来获得了认同,孩子有自己的判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主持人:
以下我们重点点评一个典型案例。
案例:
道不远人,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也可以悟道。我把在家里做家务,带孩子,作为闭关修炼,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阶段:尽情放纵自己,觉得终于不用劳神费力的处理工作中的事情。不用担心很多问题,自己终于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了,自己做主安排自己的生活。结果追了几部电视连续剧,每天昏天黑地的看,欲罢不能。感觉很久以来的工作压力和常规生活终于通过看电视剧得到释放和缓解一样,同时,看电视剧让我暂时从对新冠状病毒的恐惧中,逃避出来。这样浑浑噩噩过了5天左右,发现这样的生活过腻了。好看的电视剧也看完了,一般的不好看的又懒得看……我以为工作的压力可以在假期中缓解了,其实并没有,事实是逃避而已。
第二阶段:不看电视剧后,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自己内心又很焦虑病毒的疫情发展,恐惧死亡,同时天天活得很“疑神疑鬼”,就这样内心煎熬并痛苦着,老大老二最终在我这样的负能量场域中感冒了,我感觉自己无路可走了,不能真被自己的恐惧毁了……要突破和改变。那段时间,以为自己孩子会是病毒感染,我去找老师咨询了,老师把我从泥潭中点醒,好在平时有看的中医,通过在线问诊,吃了几副中药,孩子开始好转了……
进入到第三阶段:按照老师指导的思路运作自己和家里面的孩子运作了2天后,舒服的感觉逐步远离,感觉自己从老师那里获得的能量逐渐没有了。第三天就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活在当下”,自己明明做着一件事,思维又飘到另外的想法上,总是觉得当下做的事情没有价值和意义。如陪孩子玩游戏,老师让我每天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我把自己小时候的游戏,玩的,全部整理出来,每天不重样陪孩子玩,孩子高兴得很,我却心不在焉。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继续浑浑噩噩得继续按照老师的5条建议做起。每次自己看不起事情,不想做简单、琐碎事情时,就自己内心对自己默念一句:把“点”变成“过程”,天天笨拙的念。一开始做卫生,做饭的任务,我是全部甩锅给我家先生,后来听从老师的建议,我开始做,但先生还是会主动积极协助,又让我可以偷懒。这个阶段大概过了2—3周,自己就这样在冲突,冒情绪,难受,失眠,在反复调整自己中,在不断跟着W老师学习,不断在线上找她,问生活琐碎事情的处理办法,慢慢地自己找到一点感觉。
到了第四个阶段,也就是先生单位要求他上班,这下子我内心压抑的火又起来了,这次才是真正的什么都要自己一个人做了,只能自己去面对生活了,感觉自己真的谁都指望不上了,反而让我在跌跌撞撞中走出来了。
点评:
你家先生属于宅心仁厚的性格,培养了你的过度依赖性,这也是一种“漏”,没有让整体和长远效益最大化。我也遇到类似的先生,如果不觉醒,早晚在蜜罐中丧失自我的生存能力,还好我醒了过来,我已经从蜜罐中爬出来了。
在带孩子过程中,我遇到太多的问题,我在带6岁大女儿的过程中的冲突:1.老大总是羡慕嫉妒妈妈关注妹妹,因为妈妈为妹妹做很多事情,如为妹妹把尿,擦屁股,穿衣服,洗脸,刷牙,给妹妹喂饭……而她自己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心中总觉得妈妈偏心,不爱她。要在形式上和妹妹一样,才觉得妈妈爱自己。2,老大看电视着迷,做学校作业不是特别认真,因为无法外出玩,只能天天呆在家里。如果我阻止孩子看电视,老大就来缠着妈妈,让妈妈陪着玩……
我遇到了孩子的问题,让我十分抓狂,老二穿衣服要整半天,我时常情绪在胸中翻滚,我开始在想,怎么每次看先生给孩子穿衣服,他们父女俩都开心,而我自己做,却感觉要么是我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怒火,连哄带骗,穿好一次衣服,要么是我直接用大人的权威和愤怒的情绪镇压,逼迫孩子就范,怎么穿个衣服,这孩子就这么多事。老二3岁:1.她最近几天起床总是不穿衣服就玩,光着身子,觉得特别好玩,大人帮他穿,她一般要求自己穿,可是自己穿呢,她注意力总会被吸引着走,一旦我去忙其它事情之后,就会发现她穿了一件毛衣后,就又开始玩……和孩子沟通,孩子说“妈妈,您看我穿了衣服了”,实际裤子还没穿,外套也没有穿,后来经过耐心引导,孩子明白穿衣服除了毛衣,还有外套和裤子,袜子,情况好些,但只要我不盯着孩子,孩子就在那里玩。今天早上11:30打了一顿,好些,今天下午睡午觉,刚3:00起来,又只穿秋衣毛衣,这次多穿了个小背心,还是不穿裤子,在那里玩,我一看到,立即火冒三丈,只想用武力屈服她,真是没辙了。带娃娃要放下“我”好痛苦:在培养孩子习惯方面,真的按照我们理论中的标准很痛苦;不按我们的标准,自己也痛苦。2.孩子现在总是不穿袜子光着脚丫在冰凉的瓷砖地板上玩,就算穿上,她自己也会不经意间脱了,每次看到,就是我和孩子爸爸轮流上演一番威逼利诱的戏码。3.老二在吃饭时,边吃边玩。4.老二在刷牙时,总是不主动刷牙,总能随遇而安,找到新的玩法,一个牙刷,她都能有无数玩法和创意,但就是不刷牙,我不“威逼利诱”的吼着,她半个小时,1个小时都会一直耍,到最后直接就直接上手了。
点评:
你的耐心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凡是没在你的目标里面的,要占用你的精力,你就会抓狂。你也不容易,坚持没动摇,挺住了。
开始我觉得我的目标仅仅是学习中和思维,学文章写反思,总觉得孩子就是拖油瓶,总来打搅我的生活,不让我随心所欲。后来W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您陪孩子玩,也可以调整孩子禀性。我就感觉我陪孩子玩得过程中,可以洞察孩子禀性,并顺势调整,就这样,过了半个月,一天打扰W老师很多次,自己先解决,解决不了,在请教W老师,就这样,痛苦、艰难地的度过了第四阶段。
到了第五阶段:自己开始潜心,通过陪伴孩子来调整自己,真正把精力导向用在自己生活上,开始明白,原来生活就是如何分配精力,吃饭、睡觉、带孩子、做工作、做家务,通过优化运作,让整体和长远效益最大化。我每天早上起床对我自己说:生活要慢一点,每次一刷牙,动作快了点,就默念,慢慢来;每次搽脸时,水我要抹3次,乳液抹2次,面霜抹1次,每次自己总想要快点跳过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着急的事情等着我……
点评:
洞察自己的和孩子家人的禀性,的确很关键,这样能够调整自己的应对模式。我以前就没习惯表扬家人,这段时间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多夸奖做得好的地方,让对方爽自己也爽了。
这阶段初期,自己与家人相处过程首先是:压着情绪,耐心的,轻声细语哄着来。哄,不见效,就威胁孩子,取消孩子的奖励。威胁不见效,接着就大声呵斥,情绪爆发如河东狮一样吼孩子。折腾到最后失去耐心,成了直接动手,武力镇压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威势,试图用情绪和威势和动手,让孩子乖乖就范。结果是,什么招都尽了,孩子还是原样,更加加剧自己的痛苦,在与孩子们相处过程中,我痛苦的前行着。在跟着W老师学习亲子教育第二讲和第三讲后,我在反思琢磨时突然悟到一个感觉,我所面临的孩子的困扰和问题,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是我自己无法解决孩子行为与我观念相冲突的问题。孩子穿衣服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我因为担心孩子受凉,而觉得孩子不穿衣服有问题。孩子不刷牙,孩子觉得没问题,我觉得孩子不刷牙会得蛀牙,而觉得不刷牙是不可以的。老大看电视,觉得没问题呀,我觉得看电视太久伤眼睛,而且孩子养成了看电视的上瘾,不好,我怕孩子控制不住,而觉得有问题。孩子不学习,孩子觉得没问题。孩子不做作业,孩子高兴得很,孩子觉得没有问题,我觉得不完成作业是不乖的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觉得孩子不写作业有问题。因为我没有意识到,我该如何应对这些孩子生活中的现象与自己观念相冲突的问题,活在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里面。也就是无法放下欲望,我执和法执的实战问题。
到了第六阶段:我逐步用中和思维调整带孩子的方式,自己发现自己又突破和成长了。同时自己尝到了甜头,感觉自己越来越有成就感。同时莫名其妙的我在孩子那里的改变、进步,让我对老师心态的洞察,同时在洞察自己说话的漏上,能及时洞察并调整,工作开展顺利了很多,还在困境中突围,让机构老师们从被动等,到主动积极去迎接改变,现在机构的班课大部分开起来了,家长和学生也比较满意。
点评:
我分享一个事例,和您最近的情况有相似之处。最近在工作中的一个事例。防疫期间,我们单位集中待班,待班不用干活,就是连续10几天在单位吃住不能离开。第一批,我安排大家上午学习,下午锻炼,打八段锦,打了几天,大家对安排的活动排斥,参加的人就越来越少,后来就变成自由活动。之后我离开第一批,第二批开始几天后,又安排我参加第二批。第二批就没有要求锻炼,结果下午自发锻炼的人很多。怪了,不要求的情况下,反而自发的人多,人性里面可能都不愿意被管吧,而是自身的需求推动了锻炼。我们常常陷入,我认为这样是最好的,这是我的认识,用我的干预和要求来推行我的认识,效果却不好。如这个事例,本来待班是休息,因为设置要求,反而引起排斥,实际上从需求中推动无为而治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有效才是硬道理。
最令我开心的是,我调整思路3周以后,最近我大女儿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说出来:她一直恐惧新冠状病毒,晚上睡不着觉。我只说我家孩子每天睡眠充足,怎么眼袋却总是黑黑的?原来我才发现,大女儿已经慢慢长大,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我,而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现在到了第七阶段,通过反复研读坛经和老师教子有方的文章,老老实实按照老师教子有方的思路引导孩子,慢慢探索用中和思维,来解决自己在带孩子方面的困惑,对很多之前老师给我的指导,才开始逐渐有所体验。而且我把团队管理也当成“孩子”,把自己的心智成长也当成孩子的困惑,发现不同的相,背后都是相通的思维模式。
点评:
又陷入“自我为中心”了,心思全部都在自己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中,等待您下一次再分享第八、第九、第十阶段吧。
主持人:
今天的讨论时间到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通过参与老师们的分享,大家学习受益,关于今晚的话题,我太有感触了,能够体会,既有变化收获的喜悦,又有面对困惑的不爽。大家一起努力,提升自己,感谢各位老师的互动和群里老师的关注,我们下周二见。
2020年3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