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探讨的问题【0020】:
您怎么看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过去一直讲的是,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怎么“劳”就被忽略了呢?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前不久听了一则报道,讲要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家长,有的说,让孩子参加劳动没时间;有的说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有的说现在都是看学习成绩,看名次排位,看有什么技能,谁还讲什么劳动……。今晚我们就来探讨交流这方面的问题。
嘉宾甲: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说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嘉宾乙:
我记得在学校时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劳动的,从我读学前班开始,就参加各种劳动,现在仍然有记忆。我记得读学前班扫地时很认真,扫把头刺破了手心,还引起了发炎,后来严重到脓肿,治了很久才痊愈,所以我在学校认真扫地,记忆深刻是这样来的。我生活的那个年代洗衣机还没有普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自己的衣服都是手洗,有时我还会帮助外婆买菜,做饭,收拾家务。所以我还真不是家懒外勤。
现在大家一说到80后的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普遍会认为是被惯坏的一代,我是躺着中枪:被冤枉了。我们这代人普遍的毛病可能是渴望被爱,却又不知如何去爱,会干活,却不会关心人,没有将学会的劳动技能转换为关爱他人的法宝。
嘉宾丙:
现在学校和社会都很少提到劳动,所以孩子们把劳动都忘了。我认为劳动不仅关乎孩子将来的自立能力,还关乎身心健康。我在家尝试着让孩子做家务,比如老大6岁多,在鼓励他自己煮抄手。老二2岁多,培养他丢垃圾等。现在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学校呢,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
嘉宾丁:
说起劳动真惭愧,我基本不劳动,首先按劳付酬的财富分配规则,社会不重视了,然后学校就不重视了。现在大家都目标导向,劳动似乎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我感觉劳动对学生来说更多是一种体验,一定程度上带来换位思考,让孩子能以家长(或者他人)的角度感受一下。相对于说教,这种体验也能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提供机会。
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我小的时候就是,学习搞好了就行,其他的少管。长大了之后,感觉对人情的沟通,对事情的把握判断,都用了好久去弥补。
嘉宾戊:
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这些歧视劳动的现象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孩子以后做什么,怎么样,要看家长怎么引导。前段时间一家非主流教育的一位老师来找我治疗腰痛,他儿子陪同在旁边,这位老师感慨说:“当医生真好,儿子以后长大了也当医生吧?”儿子摇头。我顺势问了一句:“小朋友,你想当什么呀?”他说:“我还没有想好,什么也不想当。”他的妈妈说:“那你就学会好好生活吧,洗衣做饭,栽花种草,这样也挺好的。”
嘉宾己:
说起劳动,我们教育中心现在遇到的孩子,大部分不会劳动,连自己是否增减衣物都不知道,连吃饭都要教怎么端碗,怎么使用筷子,更不要说擦桌子,拖地了,完全不会。我们家女儿,我发现,只要她时常劳动,就不会生起傲慢心,一段时间不劳动,说话调门都要高几分。于是,我们商量,每周都要适当做一些劳动。前天上完中和思维教子有方课回来,中午吃完饭,我女儿主动洗了一家人的碗筷,做完后她说,“劳动也很愉快啊,今天真充实。”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在劳动方面,我女儿体验到:之前经常叫爸爸帮忙,爸爸高兴时候,会很热情帮忙;爸爸不高兴时,女儿怎么叫也叫不动。这时,他们俩就会吵架,生气,我就利用他们这种情况,引导孩子,想想为什么会生气,刚开始,孩子也不知道,也责怪爸爸不给她做事情。我告诉她,想要不难受,就自己学着做自己的事情,如果爸爸愿意帮助你,你自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帮忙,慢慢的,孩子和爸爸就不会因为这个吵架,生气了。现在已经形成了家庭治理体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需要帮忙再叫爸爸妈妈,并且在爸爸妈妈愿意并且时间恰当才可以。现在的孩子,花高价补习作文,效果不佳。而我女儿有了经常劳动的体验,作文就变得简单了。我专门带女儿到乡下去,到地里摘辣椒,豇豆......观察各种菜,植物的生长,还去看抓螃蟹,龙虾,她可喜欢了。孩子通过劳动,会很珍惜自己的衣物,节约粮食,……我们还去看看猪不劳而获的生活,并且讨论猪的命运。通过对猪的命运的思考,孩子会很自觉的劳动,并从中获得了喜悦。孩子还在这样的做法中学会了观察,增长了实践知识,比说教更有效。
刚开始,我也有问题,教育孩子时总是会提到爸爸,于是三个人就来气。后来,我学着,不提爸爸,只教孩子应对,慢慢的,不吵了。带孩子的同时,我也成长了。但如此还是有漏:我用的是“忍”,憋气了,直到前天,我才明白,还差一把火,需要把该说的说完,让大家明白事实真相,再慢慢化解。这就叫“冲气以为和”。
嘉宾庚:
我觉得怎样让孩子通过劳动积累到好印象才是关键,如果孩子劳动一阵得不到相应的激励,慢慢的就会失去劳动的动力。我们家里现在也建立了家庭治理体系,与孩子商量后定了一个机制:孩子做自己份内的事,按家长要求做的劳动,给一份激励;他主动承担,或者家庭公共劳动,给两份激励。实行一段时间以后,效果还算不错。孩子也会主动做事情了,经常会问我们“需要我帮忙吗?”
嘉宾辛:
过去有句古话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明大家不爱劳动也是受到文化传承影响的。从小爸爸比较疼爱我,所以我小时候做事少,结婚之后先生也很勤快,无形之中我就形成了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方的疼惜之心淡了,可依赖的就减少了,有段时间我很不适应。还好现在按中和思维,减少了对世间的依赖,自己主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矛盾也少了很多。可见,文化传承中有糟粕也有精华,中和思维以原生道德为导向,传承了文化的精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提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主持人:
今天的探讨很深入,大家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从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这样一个普通话题,深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这将预示着我们整个民族将会有新的觉醒,而不仅仅是老话重提的说教。
主持人:裴成平
2019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