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维书院探讨的问题【0048】: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您怎么看这句话?
讨论的共识:
主持人:
又到了周二的交流时间,我是今晚(2020年6月2日)的主持人王林。通过向大家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思路。今晚我们交流探讨的主题是:“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您怎么看这句话?欢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发表您的见解,分享您的感悟和体会。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出自《资治通鉴》:魏国国君安釐王问孔斌,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没有完美无瑕的君子,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那么鲁仲连勉强算一个。”安釐王摇头道:“鲁仲连恐怕算不上,他的行为举止都是强迫自己做出来的,并非本性的自然流露。”这时候,孔斌说了一句挺经典的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意思是:人都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管他真心还是假意,假如能不停地这么做下去,到最后习惯成自然,就成了君子。这个典故在实际生活还不少,为追求一个目标,坚持做的一些事情,收效却不一定会达到期望值,今天我们运用中和思维整体和长远效益的最大化的思路,结合生活的实际事例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通过您的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嘉宾甲:
我感觉“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容易对性格形成压抑。为了做什么而做,做久了就会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是任务就会有压力,目标成功了还好,一旦不成功,容易使人陷入消极的状态,消极的状态便是被压抑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古代教育是全人教育,孔子的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其中德行便是君子之德行,对社会有引领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修行的过程,在修行的过程中按照唯道是从的人生观,所成就的便是君子。不知道上述理解对不对?
点评:
为什么会对性格形成压抑?因为君子的标准是道德,是社会的需要,不是改善命运的需要。
嘉宾乙:
我对这个话题的感觉,和我的禀性有关。我从小是缺少主见的人,在成长经历中模仿别人的多。本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性格,受身边环境的影响,读书时看到操社会的人很神气,跟着伙,结果一遇到事情就害怕,学不像还受气。看到哪样有好处的,就学哪样的方式,禀性里本是吃不得亏的人,学别人豪爽大方,之后又心痛。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也想学那种八面玲珑的人,感觉做了不少,装出来的样子,与人相处并没有收获认同。这个模仿的做,总想和人搞好关系,实际与人建立的友谊并不稳定。相反,一直坚持对业务学习还让我吃糖了,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坚持好些年,在一次招聘考试中,因为有积累,考试通过,这个通过当时有些意外的。真心还是假意是有区别的,即便不停地这么“作”下去,效果却不一样。
点评:
中和思维的“作之不止”,是用效果检验,是否改善人生。原有的模仿,有的是装出来,有的是迎合出来。中和思维与人为善的思路,用心态1.1:1的思路帮助别人的需求,积德的思路区别于原有有目的价值比较下的模式。中和思维这个“作”的坚持,让自己的场慢慢打开了。
嘉宾丙:
我感觉“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就是因为“君子”把人套起了。我身边一个老年朋友,热心公益,小区有什么事情都愿意付出。因为性格强,事情做了不少,人也得罪不少,即使被人骂,仍然坚持做。就是当“君子”的思路。什么是君子?百度上查的:“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后来又有“伪君子”一说,为什么会出现“伪”君子呢?我觉得这是值得思考的。是什么土壤培育出来的呢,这种土壤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君子”会演化为了“伪君子”?
点评:
这是先秦的土壤培育出来的,当时诸侯争霸必须用君子,以免背叛。历史变迁,这种土壤消失了,所以“君子”会演化成“伪君子”。
嘉宾丁:
嘉宾甲说的这个压抑,我理解的,作之不止是装出来的,装一时容易,装一世难,坚持装会改善命运吗?如果自己想要什么都不明白,即便装一世,“下德不失德”,落一个众人说个好,实际对人生的改善这个装没有带来帮助。我以前也认为先学着别人做,做的时间长了就成习惯了。现在才知道,学的都是表面,真正要学习,需要调整思维模式,修自己的性,才能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否则,出现问题时,原有的模式会自动的跳出来,行为和运作方式还是自己以前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点评:
君子会克制自己,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就有损君子形象。但是人怎么可能不犯错,如果错了,就会很自责,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压抑。其实,还不如按中庸讲的“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修行。
嘉宾戊:
我认为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觉得不能强迫,是需要以合道的机制进行约束。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个说法运用在所有的场景中解释就不太恰当了。比如之前我就把“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个说法当成定式,后面才知道,有的场域情况下就适合做鸡头,有的场域情况下就适合做凤尾,关键是我们要会判断怎么做是最省力的。因我的禀性为“勇敢型+自强不息型+热情型”,以我最近的运作思路和效果而言,和那种说话直接、经得起打击、愿意努力调整自己命运的人在一起,会很进气。但是如果换成比较敏感的禀性特征的人,就比较不容易得气。那看似“诚”,却“不明”,反过来也并没有达到“诚”。这样不诚不明的状态下,自己的生存空间就比较小。如果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刻意的去做,就会事倍功半;如果有了认知,在生活中加“观照”,减少过失。渐渐就积累起来了。
点评:
《中庸》对君子的描述很多,比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班的同修们正是带着改善命运的初心,不断地修性补漏,“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嘉宾己:
今天在和一个老师交流时,她说她发现自己最近总会和先生在带孩子的观念上进行争执。这位老师看到的现实是孩子逐渐的越来越任性,在学校不受老师的欢迎,大家觉得是否需要设立一些合道的机制,避免孩子的任性?但是先生的观念是,需要更多的给孩子关爱,不需要给孩子设定一些机制,到了一定阶段了,自然会改了,这位爸爸不但不愿意设立机制去引导孩子,还在孩子面前对老师进行否定,这样下去孩子会在一定时候有爸爸觉得飞跃的成长吗?这一家人认识根本就没法达成共识,所以就没法三人一起设立机制,也是这位老师和先生近期反复发生争执的一个原因。这位老师后面感叹到:好像学习以前家庭氛围很和谐,但是为什么学习后越来越不和谐了,是不是自己学偏了?我告诉她不是学偏了,而是我们没有学到家,因为我之前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至少有一点,我们对立了,让对方起情绪了,就是没有修到位的一个现象。后面我就以我在家里的案例分享给这位老师,在家我和先生也是很多时候不能达成观念的共识,以前我也会觉得自己学了中和思维,很多理念是对的,所以也会和家人争执,闹得全家不愉快。现在我不去说服对方,也不去要求对方,而是从自己做起,先自己和孩子建立机制。所以现在我在家基本上不会和先生起冲突,家庭氛围越来越和谐。
点评: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说法从某种程度上看似心灵鸡汤而已。
嘉宾庚:
效仿不如自己探索,作之不止还要敢于探索。有时候也需要演戏,还需要诚。这点我最近有点体会,当我遇到和对方有不同看法时,看到对方起情绪了,我会赶紧闭嘴,并及时认自己的偏差,把场域转过来。以前我是嘴巴上看似认了,但是心里不服,双方就对立了。现在我觉得至少我让对方起情绪了,就是我处理得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能够很快的把场域转过来。效仿的坚持,即便作之不止,也不会改善命运,一位中年伙伴,受别人的影响,要学着改变自己的脾气。这位女性确有变化,待人客气,怨气牢骚少多了。上次和她聚会,这位女性性格的东西仍然在,模仿的只是形式。愚公移山也是作之不止,不过,愚公是精力导向,坚持积累改善生活环境,这个坚持就能收获成果。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要改善命运,作之不止是调整自己性格,查漏补缺,改善人生。我们只学到了一些理念,现实生活中去运用就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作之不止的精神去生活中验证。
点评:
这个案例揭示了“痞子精神”,君子是不屑于做“痞子”的,也不懂得如何做痞子,但痞子是很有韧性的。正如骑自行车的人生哲理:经得摔。探索的过程总会遇到逆境,作之不止要经得起挫折。
嘉宾辛:
“作之不止”应该有自己的灵魂。今天正好看到一篇文章,讲李子柒跟袁隆平获聘“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新闻一出,很多人开始评论李子柒“一个网红怎么能跟袁隆平相提并论”。很多人觉得她不配。我看到文章后,感觉李子柒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作之不止的过程,她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事情,并努力把它做到了极致。所以她的粉丝上亿,她让许多外国人认识了中国。所以,我觉得她很配。这让我想到我们教育和引导孩子,不能让高大上的东西绑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点,家长要做的便是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家长一定要予以支持,并适时的进行引导,成功的路何止一条。
点评:
“作之不止”的灵魂就是“诚则明”,如果只是意识到了,离做到还有很长的距离。“作之不止”一定不是装,装出来的没有效果,最多只有短期效应。这就是软价值的原理:R = Y * Cm 。乘数 m 的有效性不长。
主持人: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这个问题分两部分:
首先为什么要成为君子?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用人首选君子,表现得不像君子就找不到工作,所以装也要装出君子的样子。
其次如果行为举止只是强迫自己做出来的,并非本性的自然流露,会不会“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关键是行为举止的重复过不过“心”?
推论一,如果找工作只需要文凭,就没必要强迫自己装君子;如果发财只需要成为网红,那么就没必要设立机制去引导孩子。
推论二,如果社会只是提倡道德标准,与人生的硬通货无关,那么“作之不止”乃成的君子,就会变成伪君子,毕竟时过境迁。
推论三,如果“作之不止”过了心,修了性,补了漏,能改善命运,那么强迫自己做出言行调整,或设立机制去引导孩子,都值得。
2020年6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