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都想方设法地提高孩子的聪明才智,而南怀瑾先生认为:“人有本能的自然灵感,这个真正的智慧不属于聪明、学问、思想”,言下之意,聪明与智慧对人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弄清楚这一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我国历史上就有自以为聪明,反而办糊涂是的事例:杨修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闻,夏侯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为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薄杨修即叫随军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大惊,请杨修进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杨修的错在于不知道“通心”,不看老板(曹操)的脸色,率性行事,才造成自己的悲惨结局。既然杨修知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那么他如果把整体和长远效益最大化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就不会叫随军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了。因为军中很可能有蜀军密探,一旦消息透露,蜀军趁其不备,预设埋伏,魏军将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后人有诗叹杨修,好像还不仅仅是杨修叫随军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的事,其中有两句:“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真正切中了杨修的要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很多事情都是杨修说破,曹操睡觉时杀的一个禀报消息的卫士,还假惺惺的开追悼会,被杨修说破“不是丞相梦中杀人,而是卫士死在梦中”。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心,道破天机,便招来杀身之祸。这叫看透了他人的思想,刺痛别人的痛处。
其实,杨修只是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其内心深处还是想炫耀自己,必然遭到别人的反感,这可真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案例。如果杨修能站在曹操当时进退两难而感同身受,就不会做出当时之事。所以看老板脸色是需要的,若能同时体恤老板的难,把自己站在老板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杨修说的话就不会如此了。聪明人一般不说明白话,关键点的话不能乱说,该您说的才说,不该说的时候闭嘴。自以为很聪明的对白,结果命都丢了。所以,聪明要看用在什么地方。
人,包括人生,需要经常反省,认真总结,随时警醒自己应该怎么做。人要有远见,不能只顾自己的好恶痛快,想怎么就怎么,那是要吃大亏的。所以,一个人要处处学会人生处事的哲学,别学“小聪明”,要升“大智慧”,您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灾祸,才会有好的人生。
真正智慧的人是不会显露自己的。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说,不自以为是的人,才是真正明白事理的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炫耀自己有功,其功必能永存,虽有才能,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靠争斗胜过他。有智慧的人,一般不到火候都不会轻易使用,有些人处处都爱耍小聪明,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不管必要不必要,不管合适不合适,处处爱显露自己的精明,太显露自己聪明的人,反而会让人讨厌和惹火烧身。《中庸》里说,“贤者过之”。贤过陷名,智过陷利,愚者陷理,不肖者陷欲。解决途径:而时中道,识人通心,左右逢源,观天顺势,慧如渊泉。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1、一个人的才不可尽露,势不可使完;
2、人不可耍“小聪明”,不要出风头;
3、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避免惹祸烧身;
4、细心留意,察微知著,善于洞察;
5、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谨慎小心,不可贸然行事,不可小视四周的每个人)。学会有谦德,就要修自己的心性,事在人为,修行得靠自己。
真正的文化是什么?值得研究。传统的文化里面有很多智慧,要靠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明辨。自己不能明辨的,悟性差的,要靠有道的人,正确地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人生有指导意义的经典,启迪人们的智慧。
所以,聪明与智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要想人生幸福,就要提升智慧,而不是耍小聪明。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5cf860102vlu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