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动力生命系统整合个案探索
每周三成都心桥心理研究中心都会举办专题沙龙,这周三的主题是【个案处理】。导师段晓英分别为两位案主抽丝剥茧,运用场域动力揭示各自的家族系统动力,为他们找到了化解之道。两个个案的案主都来自遥远的外地,其共通之处在于:都与亲子关系有关。
(一)不会笑的孩子
探索主题:
收养孩子背后的隐藏动力。
人物:
被收养的孩子、生父、生母、养父、养母(案主)
探索过程:
养父(代表)径自来到孩子(代表)身后,从背后环抱住孩子(代表);他只关注这个孩子。生父(代表)、生母(代表)像被定在了原地,难受、害怕、愧疚的情绪包围着他们。与生父(代表)“想哭”、“不愿看”不同,生母(代表)一直望着孩子(代表),心慌的她的眼泪止不住的流。
养母(代表)看到场上的情景,胸口堵得慌。在段老师带着孩子(代表)走向生母(代表)并进行连接后,才好了一些。孩子(代表)告诉段老师,“养母不易近人”!
“解决方案在哪里?”段老师问道。
在场域动力的推动下,段老师引导孩子(代表)对养父母(代表)表达了深深的感谢,并引导他对养母(代表)说出:“我不知道怎样表达”,“我尝试学着笑,因为我已经不会笑了”。
段老师感叹:“孩子背负着原生家庭的负面情绪,他怎么笑得出来?!”
看到真相的孩子(代表),在段老师引导下分别向生父(代表)、生母(代表)鞠躬,将他们的责任交还给他们。段老师说,鞠躬是解除认同!之后,养父(代表)表达爱这个孩子同时,只承担自己的责任后;孩子(代表)释然了。
看到孩子(代表)的状态越来越好,养父(代表)感到欣慰。而孩子(代表)一直关注着养母(代表),尝试着努力牵动自己僵硬的面部肌肉。段老师说,能量需要连接。
在一曲《家》的歌声中,在大家的祝福下;孩子终于展开笑颜,此时,案主也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轻松了许多。
段老师说,这个孩子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离开了原生家庭,幸运在于拥有两对父母,会获得两倍以上的力量!
个案结束。
案主在感慨场域动力神奇的同时,向段老师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她说,一直以来的现象,让自己以为先生不爱这个孩子,并生出抱怨;今天的个案,让她看到了先生的潜意识。在欣慰的同时,也决定作出改变!
段老师点评:
透过场域动力让我们看到孩子随时紧握拳头,有很多愤怒,(据养母叙述,这个孩子平时最爱握紧拳头,面部神经紧绷不会笑),在收养孩子的关系上,无论是什么原因,孩子从原生家庭系剥离到新的家庭,可孩子仍然携带着原生家庭的信息和基因,这是隐瞒不了的事实,如果养父养母不明真相,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健康等)。当一个分离出现时,往往认同伴随而来,我们在场域中看到生父的愧疚,和生母的悲伤,而这些情绪都会被孩子潜意识自动纠缠承接下来。同时孩子被抱养,也是和生父生母中断爱的连结,需要在场域动力中和孩子相认,如果我们能透过代表生父生母还原事实,将中断的愛重新连接,一旦愛开始流动,认同就会慢慢溶解,养父养母才能更好的助养孩子健康成长,而自己也能身心康健。如果你曾看过《唐山大地震》电影,你就能感受到收养孤儿的军人养母得绝症背后的隐藏动力。记得在四川大地震中,我们十年援助的当地民政局长给我聊起很多外地好心人想收养孩子的话题时,我很认真地告诉她,我愿意公益去分享场域中有关收养孩子的隐藏动力。
中和思维:
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仅会妨碍孩子的成长,也会生出不良情绪。情绪压抑久了,会引发心理甚至生理上的问题。
案主作出改变的决定,是调节家庭场域向着良性运转的重要一步。
(二)母亲的担心
探索主题:
女儿的婚姻为什么一直不顺利?
探索过程:
本次个案的案主,是一位担心女儿情感婚姻的母亲。个案开始前,段老师郑重地问她“您探讨的是女儿的情感婚姻,她同意吗”?在案主女儿表示同意后,个案方才开始。为表述方便,以下将女儿作为案主。
段老师说“女儿的婚姻与父亲有关系”,于是请上案主(代表)及案主父亲(代表)。看到父亲(代表)木然的站在那里,案主(代表)既想看他又要离开。这份疏离的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段老师一语点破:“孩子长大后,会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找爸爸,所找到的,也会是性格、表现都与爸爸反向的‘爸爸’”。
随后的场域呈现,印证了段老师的判断:段老师先后请上甲、乙、丙,甲代表过去的情感、乙和丙代表未来的可能性。
甲看到案主(代表)既开心又害怕,有压迫感;不敢靠近案主(代表);乙进场后就挨着案主(代表),听到案主(代表)想靠着自己,乙牵上了案主(代表)的手。见此情景,案主父亲(代表)却说对乙不太满意。甲则表示乙与案主(代表)在一起让他感觉好些,并退场。
见到母亲(代表)入场,案主(代表)和乙分开。案主母亲(代表)问乙,“你真的喜欢我孩子吗?”虽然乙立即就大声回答“爱”,案主母亲(代表)还是对段老师说出“尽管这样,还是不放心,乙毛乎乎的”。听到此话,乙离开案主(代表)在场域里快速移动。案主(代表)抱怨道:“他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乙认同案主(代表)的说法,并表示自己对案主“没感情”;随后向案主母亲(代表)方向靠拢、离开;段老师:“丙在寻找他的一份激情,还在找妈妈”。而丙进场后就表示“想保护她(案主)”。
怎么化解呢?
段老师请案主母亲(代表)来到案主父亲(代表)面前,“你不善表达”,“我们共同祝福她!”案主父亲(代表)闻言堵得慌。案主感觉丙有安全感,主动挽住丙的手臂;被挽住的丙也有很幸福的感觉。案主母亲(代表)表示对丙比较放心。
段老师为案主父女化解:当父亲(代表)说出“由于工作性质,我忽略了你,我很爱你,我不会表达”,案主觉得委屈,不愿主动拥抱父亲。也不敢说出“爸爸,你可以抱我吗?”看到妻女的难受与委屈,案主父亲(代表)表示:“她们需要保护,我要阳刚起来”!一家人的能量流动起来。
个案结束。
段老师点评:
母亲担心孩子情感婚姻总是遭受挫折,是什么导致?在场域动力中,透过女儿(代表)与父亲(代表)的呈现,我们看到的是女儿与父亲关系疏离,女儿既想看父亲,又害怕看到父亲,她对爱有恐惧,父亲长期的工作性质,加之不善表达,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爱缺失,而父亲又是生命中最能给孩子力量支持的人,女儿在和父亲相处中学到未来怎样和异性交往,顺利的谈婚论嫁。如果父母能明白真正的原因,女儿能从心里接受父亲,缺少父爱的女儿对爱的恐惧才会消融,才有勇气以成人的方式面对情感婚姻。只有被爱包围着的人,才会忘记恐惧。好比在战争中,后方的人充满恐惧,前线的人却没有,你到前线看看便知道。此外,恐惧是来自一份意念。只有逃避去看人,人才会对爱有恐惧。在凝视中,恐惧便会消失。
中和思维:
案主母亲由于案主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缺位,不得不大小事务一肩挑,过程中难免越位,难免顾此失彼。案主父亲比较理性,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却因缺乏话语权而被日渐边缘化。案主没能从父母身上学到怎样面对异性、怎样经营情感婚姻;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当前局面的造成,在于父母在案主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对她进行生存力和适应性的培养;这方面需要补课。只要大家回归本位并做到位,这个家庭就会越来越好。
|